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小型影展的姿態政治

 

小型影展的姿態政治                                                                        陳怡君
Gestural Politics of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s in Taiwan



一,在全球化年代崛起的小型獨立影展

    在上個世紀末逐漸發展成熟的寬頻網路,及當代社會星雲密佈的電子傳媒體系,使影像的流通變得迅捷而無遠弗屆;而數位影音製作技術的發達,攝影機、個人電腦及投影機的普及化與輕薄短小化,則使影片從製作到映演的效率提高,門檻不斷降低。我們早就處在一個資訊四處充塞,影像比人巨大的超真實空間。而電影作為當代最具規模的文化產業,其表現技巧儼然具有集體催眠功力;其產量之眾,更足以令嗜者跌入無盡迷宮。
            
 另一方面,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分工,使資本主義進入前所未有的極端擴張。資訊、資金與勞力在全球快速流動,也造成貧富差距嚴重傾斜,勞動條件日益嚴苛等問題。台灣在解嚴後,緊接著面對的是急速現代化的環境惡化與城鄉差距,以及族群、階級、性別板塊的震盪位移。然而國家機器與主流傳媒長期袒護資本家利益,嚴重忽略了環境、人文、階級生態的基本正義;藍綠綁樁又銷耗掉過多社會成本;而主流媒體往往追逐浮華消費社會的紙醉金迷,怠惰了對當代局勢與社會現況的觀察分析。

    自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各種NPO組織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急欲填補台灣因長期戒嚴而空洞的公民社會。而數位影音傳輸的高速度與低成本,使影像不再是專業者獨享的神祕花園。世紀之交,影像逐漸被小眾組織視為最具親和力的應用平台,也造成了本世紀台灣眾多小型獨立影展的崛起。

    第一波發聲的小型獨立影展,大多由歐美學成歸國的文化菁英所創。女導演黃玉珊於一九九三創立的「女性影展」,以介紹歐美性別思潮及非主流女性電影為主,並極力發掘本地女性創作者,目前仍是台灣歷史最悠久,巡演規模最大的NGO組織影展。二○○一年創立的「和平影展」、「圓缺之間」,以人道關懷為主要訴求,向中產社會展開溫和游說。二○○五年以後的「動物影展」、「殺人影展」等,則以強而有力的具體訴求為中心題旨,影展作為整體策略中的一個環節,搭配簽名連署、媒體游擊戰、立法院游説、街頭遊行等,展開環環相扣的持續加溫。

    一般來說,影展是一相當耗費人力與財力的龐雜事件,然其物質層面卻往往難以平衡回收。主流影展挾國家機器與環球影視企業資本之挹注,得以龐大資金人力,在壓縮的時間內,將各種專業領域予以整合,環環相扣,舉辦一嘉年華會式的盛宴。然而NPO組織普遍面臨缺乏資金與人力的窘境,數量眾多的小型獨立影展,雖然叫好叫座,卻經常無以為繼,工作人員流動率也十分驚人。

    一方面由於物質基礎上的困窘,一方面則基於對連結來自不同場域同志者的重視,並考量其能見度的最大效益;因此,小型獨立影展經以無窮的應變能力與自力救濟精神,拼裝手邊可能擁有的任何資源,形成一種立基於務實基礎上的無畏實驗精神,也因此開展出較具流動性與多樣性的展演樣態。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間,如浴火鳳凰般不斷再生的小型獨立影展,形態往往從複製大型主流影展,轉而開發適合自己生存與發聲的形式,並與各種表達與傳播形態做異質結合。影展的內容,也從專業者外部選片、徵件,到扶持新生代創作者拍片,並自產自銷,傳遞屬於自己的聲音。影展的策劃者,則從早期以中產菁英人道主義的態度,對他者做觀察與陳述,到後來由邊緣者主動採擷與應用影展模式,作為自我表述的管道。

    本文僅聚焦於弱勢者透過小型獨立影展,與主流社會展開對話、杯葛與游說的文化行動,及筆者自身參與鐵馬影展的實踐經驗,說明小型影展的多元變化特質及其操作思維,並提出對台灣小型獨立影展初步的觀察分析。

二,鐵馬影展:一個小型獨立影展的發展變遷歷程

二○○五年創立的鐵馬影展,從與小眾獨立電子媒體合作,逐步跨到與第一線的在地社會運動結合,並從地方文化特色中發展出影展形態及周邊活動,嘗試成為一個與在地庶民共同製造的實驗性影展。

「鐵馬影展」首先是由電子媒體「苦勞網」的孫窮理、程彩倫所發起,並邀請具影展實務經驗的王藝樺、孫銘德、陳怡君,與苦勞網記者徐沛然、林詩凱、曾曼琳等陸續加入。第一屆影展將焦點鎖定在國內當時以社運為主題及或具有相關論述潛力的影片,透過社會學者、社運實踐者及紀錄片工作者對每部影片的專題探討,深化並開展了紀錄片作為見證與論述平台的社會潛能,並作為台灣當代社會運動的階段性困境之互補與反思。

基於當時台灣從國家機器到主流媒體,將加入WTO炒作成全民奮鬥目標,第二屆的鐵馬影展,將視野拉對全球化的反思。除了深入探討歐美,亞洲到中南美洲各地烽火連天的反全球化運動,從經濟現況對資本主義提出考掘與批判,也介紹了各種從當代大眾消費文化的反思中誕生,以小眾傳媒為平台的實驗性文化運動。

第三屆及第四屆的鐵馬,除了延續前面開創的格局,並深入介紹塗鴉、龐克等從青少年次文化與第三世界傳統文化中誕生,與強勢消費文明進行辯證與纏鬥的藝術形態。第三屆亦嘗試為全球烽火四起的社會運動作中繼連結站,與亞洲各個具有運動能量的小眾傳媒,進行跨區域的連線與合作,並邀請台灣社運界與之進行對談。第四屆,則與台灣各地的小型獨立書店,進行合作巡演,將觸角伸入理想主義者辛勤耕耘的在地社區。

    前文提到,影展需要由眾多由不同專業者共同協力,亦需要在緊湊的時間內,將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才得以竟其功。而小眾影展在毫無經費挹注之下,僅能對理念相同的學者、理想主義青年,乃至各自的前輩、同志親朋,進行人力勸募,讓影展得以勉力完成。然而其主事者的心力與勞動消耗,往往大過於其所能負荷。社運界原本極敏感於意識形態與路線爭議,年僅四歲的鐵馬影展,也經常面臨分崩離析的處境;憤怒青年彼此指責,耗盡心力者提前憾然離開,組織內耗與人力替換頻繁的問題相當嚴重。

在此之前,鐵馬內部即討論到,歷年來雖然在主題及選片上,力求以批判精神引介經濟、社會、人文與藝術等多元課題,與主流影展標識出不同視野,但其形態仍與主流影展類似:一方面導致經費與人力門檻無法負荷,一方面也重複了城鄉差距與機構依賴,雖可成為城市文藝青年呼吸新鮮空氣的窗口,畢竟對社會現況的理解或改善有限。而部份鐵馬成員也認為,如果沒有從當代台灣的現況與課題出發,對當代全球運動現況的介紹,將無法擺脫傳統影展的文化買辦式功能。

    因此第五屆的鐵馬影展,新加入的策展成員陳慧敏,與舊成員陳怡君、曾曼琳,共同試圖將影展作為溝通界面的潛能再次開展,將放映現場拉到街頭或傳統聚落的露天廣場,同時也嘗試與草根社運團體共同策展,與弱勢民眾一起面對迫切課題,並從在地文化特色中,發展出影展的可能形態,為影展找尋新的能量與形態。

基於全球化時代暖化議題的迫切性,以及鐵馬成員過往的參與淵源,本屆鐵馬將影展主題定位在環境運動。投入地點則包括台灣反核運動最淵源最久遠的貢寮及東北角海岸;以及因彰濱火力發電廠、國光石化工業區及中科園區陸續進駐,而成為環保一級戰區的彰化濱海平原。

    在地社運工作者跟小眾影展,有某個程度的困境重疊:其一,全都缺人、缺資金,在實務工作上誰也幫不了誰的忙。其二,所探討的課題,雖然受到少數識者的支持,但一般民眾卻常因陌生而產生排拒感。當鐵馬成員進一步了解到,這些草根社會運動,正面臨被資本-傳媒-國家機器與地方派系打壓操弄、抹黑分化,內部成員意見僵持不下,甚至不敢公開支持的窘境時,不得不另闢蹊徑,以影展搭造一個向中產民眾溫和溝通、爭取支持的平台。同時,自知小眾紀錄片吸引民眾的功力有限,鐵馬拿出了自力救濟的混搭拼裝精神,從廣結善緣開始做起。

首先是傳承在地的文化根脈。「綠色主張工作室」的粘錫麟老師,自一九八六年鹿港反杜邦運動起,即長期參與環保運動至今。一九九八年,因保存地方歷史建築,一群大學生組成了「鹿港發展苦力群」,適逢其中成員陳文彬因主演金馬獎最佳電影《不能沒有你》而走紅,鐵馬便邀約阿彬返鄉站台,藉此號召分散各地的知青返鄉。同時,透過與鹿港高中蔡淑卿老師合作讀影會,吸引地方上更多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加入。

而貢寮離長年舉辦台北縣海洋音樂祭的福隆非常接近,共享同一片海平線景觀。由紀錄片導演崔愫欣等人長期在地耕耘的「綠色行動聯盟」組織,十年來在海洋音樂祭中,發揮滴水穿石的影響力,與歌手們建立了深厚交情。而在中台灣,「主音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等樂團,加上身兼記錄片導演及歌手的紀文章,皆是在地駐紮並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先覺者。因此,這些具有體制批判精神,才華洋溢且富群眾魅力的獨立音樂歌手,就成為鐵馬積極爭取的盟友了。透過慧敏及愫欣的邀約,貢寮場共有巴奈、拷秋勤、吳志寧等十一個樂團參加了這場盛會。其中吳志寧還以破天荒的跳樓行情,幫忙組起了專業級的音響設施。而中部場則由農村武裝青年、主音樂團、紀文章等共挑大樑。

    同時,鐵馬在PTT等網路上對外徵召志工,也許是暑假剛剛開始,馬上就有許多公立大學人文相關學科的學生主動加入,組成了陣容龐大的志工團。當然這時候,如何讓每位參與者感覺到踏實的學習與付出,又是鐵馬成員另一個課題了。貢寮的綠色行動聯盟,長期與在地小農協力各種農產品的行銷。因此,上山擠羊奶、學做饅頭,紛紛成了志工團的選修項目,而充滿大自然氣味的在地農產品市集,也就成為影展現場最熱鬧的周邊活動了。

    總之,相對於堪稱奢華的周邊陣容,讓鐵馬成員苦惱的,反而是片單及播映工具。面對聽不懂英語又看不清楚字幕的在地老人家,前幾屆影展在國際邀片上的洋洋灑灑,此時完全施展不開,鐵馬決定以台灣紀錄片為主,再穿插和本地現況相類似的韓國記錄片為輔。在韓國片放映時,主持人慧敏還到一群老阿媽觀眾旁邊充當說書人,同步解釋劇情,及時溫暖了老阿媽們疑惑的鼓譟。而放映工具,除了鹿港場的《不能沒有你》,租用老式露天35mm放映器材外,鐵馬以夜市攤位設備的靈感,自製了一組機動組合型銀幕,加上一台投影機與DVD放映機,就準備要跑天下了。初時一切順利,但成員沒把彰濱沿海的九降風威力估計進去,到了芳苑海邊的廟前廣場,經過數個小時與海風的搏鬥,銀幕不得不豎起了白旗。

    不過,新策展人慧敏與志工的潛力,在台中國美館派遣工事件發生後,火力全開。志工們因應國美館的前衛氣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抗議遊行轉化成行為藝術,同時自製系列實驗影片,效率與創意同樣驚人。因此,鐵馬也就多生出一場以都會年輕人為行動主角的台中場了。這次的實踐,讓鐵馬開始思考展覽的邊界限及其跨越。未來,鐵馬將持續嘗試,如何讓靜態被動的訊息接收者,成為抹除邊界線的生命情境展演者,同時也讓觀者在事件進行的當下過程中,一同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三,弱勢與異端的生命政治

    一九九零年代起,向來由中產菁英所擅長的文化展演領域,產生了眾多從邊境席捲而入,無法被忽視的新思潮。台灣解嚴後蓬勃的社會運動,從最初亢奮激情的街頭抗爭,接著沈潛省思,遁入草根街坊社區,進行細水長流的思想耕耘,最後終於以藝術再現的型態,與冷漠的中產菁英展開杯葛、對話,並透過作品的展演發表,積極展現自我,而釀成一股截然不同的總體政治美學。

    第一波的行動者來自於性別領域:成長於經濟奇蹟的X、Y世代,對一夫一妻異性戀家庭制度,及其壓抑的性與性別意識,早已感到不耐。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曾在二○○五年舉辦首屆「亞洲拉子影展」,以深化亞洲各地的女同性戀社群之對話交流及創作為宗旨。數量眾多的短片與實驗電影,討論了性慾、性別、家庭及社群關係、社會正義和女同運動等多樣議題。充分展現了女同社群的充沛能量。

在上個世紀具有濃濃陽剛味的藍領工人運動,本世紀則同時在階級與性別領域戮力前進。她們以認同,陪伴與牽掛的態度,對被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擠壓到社會邊陲的弱勢者,持續給予支持。不僅爭取修法,協力食衣住行等生命基本需求的照護,還積極透過影像,文學作品的發表,爭取主流社會同理心的凝視目光。這些作品或透過長期陪伴與集體創作,使運動者與被攝者成為緊密的共同體,或以第一人稱自述,從被不義體制所窒息的迫切生命需求為出發。以素人的質樸筆觸,承載難以想像的重量,在艱困的物質基礎上,尋找表達與發聲的可能性,而將其生命經驗轉換成獨特的訴說形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勞動‧轟拍‧樂園」影展及「移工攝影展」,及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一連串紀錄片製作發表。

2006年,具有製作紀錄片經驗的TIWA工運人士陳素香,原本想拍攝基隆倉運連工會的紀錄片,後來卻帶這些連結車司機們一同拿起攝影機。她設計課程,找來不同老師輪流授課,又從網路號召了一群熱心年輕人,與工運人士共同充當助教,就這麼開始展開了一對一式的教學,順利完成了七部影片。 這些課程為一群陷入產業蕭條,工運谷底期與中年危機的工人們,開啟了久違的學習樂趣。透過影片對自我的生命詮釋,一群原以為熟悉不過的好漢們,深刻認識了彼此私領域中溫柔羞澀的一面。而這些樸拙生猛,充滿力道的影片,與學院科班截然不同,他們自稱為「打群架的美學」。影片以「勞動‧轟拍‧樂園」為名,先在倉運連工會大會時現場放映,接著對一般民眾發表,皆大受好評。隔年又跟工殤協會合作,進行第二屆的影像教學。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不僅進行影像製作,亦舉辦國際論壇與娼妓文化節活動,並於二○○七年舉辦了「春光疊影—妓女聯合國紀錄片影展」,從底層社會、邊緣族群的視角出發,透過影像,對當下的國際政治、社會現象提出不同視野的觀察和分析。同時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娼妓文化工作者,用濃烈艷麗的身體展演方式,進行跨越族群,階級,性別的身體政治文化論述。

    而位於都會邊陲的都市原住民部落,以及樂生療養院的漢生病患,因為為都市開發的壓力,以及國家機器對土地使用的工具理性思考,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由於三鶯部落等在河濱自力造屋的都市原住民部落,長期遭到縣政府的拆遷驅趕。二○○八年,多位台北縣溪州部落的住民及關心人士,策劃了「Swing River漂流河岸都市原住民文件展」,企圖透過溪州部落編年史及散落於台北縣各處的原住民部落(從早期花東新村到近期的三鶯部落等)之相關影像作品與文件,完整呈現都市原住民的遷移史。後來文件展雖未收集完成,但仍巡迴各校園舉辦音樂會與影展,成功串連了各校的原住民與異議性社團,作為部落面臨拆遷時的後援。

自二○○五年起,因不滿政府捷運計畫準備拆遷樂生療養院,而展開一連串請願與抗爭的「青年樂生聯盟」,並集結了各方文藝青年,定期在樂生療養院內舉辦音樂會與影像展,亦經常以極具活潑創意的網路串聯,邀請各方中產知青,共同對公部門進行喊話。而持續拍攝樂生相關影像記錄的平烈浩,則將所有相關的影像記錄,整理成線上資料庫,展開了有別於線性時空敘事邏輯的數位化展覽形態。從認知思考、自我表述到組織串連,成長於網路世代的年輕人,以高度自主性的地下莖式水平延伸,取代過往社運團體嚴密的垂直組織領導,展開了屬於二十一世紀的公民社會遊戲規則。

四、結語

    或許是主流社會傳統的弱勢關懷形態,經常始於人類學式的參與觀察探討,終於將其納入國家機器教化進程。較少讓其對象自我陳述,而經常停留在勵志溫馨,人道主義關懷,可以說其實是中產大眾的一種集體自我救贖儀式,但終究無法改變弱勢者在主流社會中的邊緣處境。因此,最近在一部紀錄片首映場合,聽到一位被攝-運動者說;「一切靠自己,反正也不會有人來替你做。去尋找任何訴說的可能方式,去趨近你愛的東西就對了」。善哉此言,簡單含括了大部分小型獨立影展的態度。面對一切關懷都可成為文化展演,而貧富差距鴻溝依然越來越難跨越的當下社會,手無寸鐵螳臂擋車的小眾文化工作者,實在很難有天真樂觀的理由。

    然而,文化行動者因其強烈的表達、質問、溝通動機,仍極力跨越物質的、認知的、實務經驗上的種種困頓,以不能不分享出來的摯熱溫度,在無人的邊境處戮力地盛開。即使稍縱即逝,然而其噴洩而出的能量,只要曾經歷過其共鳴與感召的觀者,皆無法輕易忘懷。此種分享與連結的溫度,不僅是向主流思維及共犯結構杯葛非難而已,其早已超越傳統以來主流藝術的他律系譜,而形成一種政治與美學的總體革新,一種充分盛開卻未必招搖自我,而是張開雙臂擁抱來者的姿態政治。類似的文化行動者,不只出現在小眾獨立影展,同樣在影片製作、文字書寫、音樂、劇場與視覺藝術等領域付諸實踐。他們不僅各自以其宣揚的價值觀,開展了令台灣主流社會不得不重新審思的多元開闊視野,及尊重差異者的包容態度。其最珍貴的特質,也是其共通之處,即是這種作為文化行動者的姿態政治。他們各自看來也許微小,卻連結成夜空中的一片繁星。而本文即試圖管窺星空,畫下其中的局部星座圖。




參考資料;

鐵馬影展   http://www.facebook.com/IronHorseFilmFestival;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貢寮諾努客   http://taiwannonuke.blogspot.com/
女影網  http://www.wmw.com.tw/
財團法人廣青文教基金會  http://www.kuang-ching.org/index.php
p事網  http://www.peace.org.tw/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http://www.taedp.org.tw/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http://www.east.org.tw/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http://coswas.org/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http://gsrat.net/index_co4.php
勞動轟拍樂園    http://www.wretch.cc/blog/icle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http://www.tiwa.org.tw/
青年樂生聯盟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
Swing River漂流河岸都市原住民文件展  http://sites.google.com/site/swingriver/
台灣國際民族志影展  http://www.tieff.sinica.edu.tw/
CNEX基金會  http://www.cnex.org.tw/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http://zh.wildatheart.org.tw/
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http://goldensugarcane.pixnet.net/blog
城市游牧影展 http://urbannomadfilmfest.blogspot.com/
台灣地方志影展  http://blog.roodo.com/localvoice;http://egging.myweb.hinet.net/
南方影展 http://southfilm2009.pixnet.net/blog;http://southfilm2009.pixnet.net/blog  

本文登載於藝術觀點43期   策展機器與生命政治專題    小型獨立影展次單元

作者為紀錄片工作者/策展人/社區影像教育工作者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日前任職於新竹影像博物館,2006參與鐵馬影展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