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人的蛻殼:鄭小塔、蔡晏珊的影像實踐

人的蛻殼:鄭小塔、蔡晏珊的影像實踐


面對人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掙扎,以社會參與為信念的女性影像工作者,在拍攝、剪接、放映每個環節裡,努力和被攝者共同尋求著蛻殼與新生。透過一連串實踐,他們找出了方法上的突破:這個突破是以原初作者的死亡及作品的消解作為代價,指向烏托邦式的開放未來,透過一連串向大環境敞開的現在進行式,嘗試著浴火重生的可能性。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案例之一,即是鄭小塔與蔡晏珊長期的紀錄片實踐,及其衍生的三個值得討論的美學問題。

一、紀錄片與社會參與

紀錄片的特性,涉及截取真實的片段,重組並轉化為人為詮釋的「真實」。在此,導演以主觀認知籠罩被攝者,形成一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而此挾「真實」之名的影像,卻擁有巨大說服能力,甚至使自身淪為各方爭相運用的宣傳工具。參與式的紀錄片,試圖透過與被攝者的長期相處,進行觀念與資源的共享,使影像成為共鳴與反饋的載體,扭轉此不對等關係。而前仆後繼的革命夢想家兼影像工作者,則不將參與停留在紀錄片創作本身,而是將紀錄片視為其耕耘烏托邦信念的總體工程之一環,參與已被延展為一種總體性的參與。

    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斯(Joris Ivens 1898- 1989)曾說:影像工作者的職責,就是去「直接參與世界最根本的問題」。在1997年,當台北市在全球方興未艾的新自由主義潮流中,極力汰換自身容貌,其廢公娼政策,逼使生計頓失的中年公娼們,展開了長期的訴願與抗爭。對成長於左翼社運家庭的鄭小塔來說,參與其中乃是天經地義的事。

     紀錄片在「創作行動者的總體參與」中,其實只是總體作品的可見部份。可見的是總體影像的部份紀錄,不可見的而且已經流逝的部份則停留在所有參與者腦海或身上。不可見的部份也可視為一種「作用中的影像」。1999年,「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爭取到兩年的公娼轉業緩衝期,運動有了初步的成果。面臨失業的阿姨們開始嘗試製作並販賣四物醋,作為中年轉業的契機,並將前半生的職場專業知識,轉化為對女性保護照顧身體的忠告。而一路陪伴阿姨們的鄭小塔,感受到她們日常生活中幽默靈活的語言,不時迸發出特殊人生閱歷所累積的庶民智慧,覺得「太有趣了,非紀錄下來不可」,便開始以影像,紀錄阿姨們轉業、研發、製造的過程。

    無疑地,「不可見的影像」也是可見的記錄片之所以如此成形的督促力,因為「不可見的影像」涉及創作者更為激進的社會意識。左翼電影先驅伊文斯提到「...避免宜人的攝影效果,分散了對片中不幸事實的注意力.....影像工作者在確定攝影機角度前,必須先對人類的宿命感到憤怒」。伊文斯拍片的目的,並不在治療或軟化傷口,而是「以一個影像工作者的身分,向世人揭發這個傷痕.....這才是讓傷口愈合的最佳方式」,其影像實踐路線雖與同時代約翰葛里遜(John Grierson 1898-1972)作為公眾教育及勸服媒介的紀錄片機構不同,但兩者都隱含了菁英式的濃厚淑世精神。而從人道情懷出發的鄭小塔,顯然更在意「不可見的影像」部份,所以與日日春夥伴們,將被壓迫者的陪伴與治療,放在最重要的考量。然而從這裡開始,鄭小塔與紀錄片的祖師爺們,走向不一樣的路。

    也在此,在「可見的影像」與「不可見的影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連性。這就是紀錄片中所展示「不可見的影像」的象徵物:「春夫人四物醋」。象徵物無法指示所有「不可見的影像」,但它們卻留下運動更為微型、深刻的見證。正如同米醋加入了四物與中藥,醞釀成全新的事物,對阿姨們來說, 不論是否能從中賺到錢,醋標識著也寄託著她們要求重生並與主流社會展開對話的信念。從醋的用心釀造,到積極推銷販賣出去,建立產銷管道,整個流程即是一個努力蛻變並維持行動與希望的歷程。

     鄭小塔提到:《絕醋逢生》片子一拍完,便和阿姨一同全省跑透透,到學校、NGO團體、農會、學校....放映、座談兼賣醋。一方面,紀錄片導演負責事前聯繫,交通接送與現場熱情解說,成為冒著被歧視風險,勇敢打拼事業第二春的阿姨們,溫暖的事業夥伴;另一方面,影片為整個運動的歷程,阿姨的努力及醋的身世,做了深入的介紹,讓醋與影片,同時成為具體而微的運動平台。透過影片放映與現場人跟人的接觸對話,這瓶醋被聚焦為訊息與觀念載體,而買醋的動作,成為當下對運動最實際的支持。
    影片在這過程中,則擔任著觸媒與支持界面,如同醋在食物中既調和食物屬性,也促發著味覺微妙的化學變化。在此,鄭小塔與其他作藝紀錄片工作者 已不只停留在紀錄片營造上,而是將「左翼的紀錄片」帶上更具行動的層次上。在此層次上,「創作者與行動的總體參與」已讓紀錄片更為純粹,它確保了紀錄片不淪為消費性的疑慮。

二、傳媒影像的消費性

    當大眾影像傳媒對釀成台灣社運重大轉折的反廢公娼運動,持續不斷加溫,妓運者以自身的命運,有力地撼動了主流價值觀,逼使中產菁英深思自省,保守的國家機器管理者坐立不安。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深陷傳媒往往使人付出重大代價。而不論能否改變世界,妓運者終究必須回頭面對自身在財務、健康、勞動力市場上的真實殘酷處境。      

     2004年,蔡晏珊加入日日春的陪伴照顧,與鄭小塔持續展開影像紀錄。然而影像開始紀錄了運動的沈重無解。在2006年的《老查某─白蘭與她們》中,即使眾多的年輕照護志工輪流陪伴罹患胰臟炎的白蘭阿姨,影像仍無可迴避「一個人在你面前逐漸崩壞的過程」。而《一代名妓──官秀琴》則是不得不去面對,歷經一切努力之後,一個突兀的自殺告別所留下的巨大問號。「影像真的有用嗎?」2011年的夏天午後,鄭小塔回到日日春文萌樓的塌塌米上,仍質疑的自問著。

    影像忠實陪伴運動的瓶頸、谷底與悲傷,卻不是特效藥。而它深陷於當代傳媒黑洞中的異卵雙胞胎,則更像一劑毒藥:當影像速成地斷章取義並作為四處流竄蔓延的奇觀,所有被攝者與娼妓並無不同,皆被消費容貌身體,並釘上刻板印象。而經歷了「十五分鐘的名流時間」之後,當視聽大眾滿足了偷窺慾並輕易遺忘,被攝者往往已被迫成為一座被無盡指指點點所圍堵的廢墟。

三、不斷延長的過程:作者與作品的消解重生

    羅蘭巴特在《寫作的零度》中提到:「作家除了放棄文學之外,並無解決這個寫作問題的可能」。然而,作為一種烏托邦的自由探尋,巴特在全文結尾終究說:「文學就是這種分裂的良知和超越這種分裂的努力」。

    2007年,鄭小塔、蔡晏珊偕同新竹「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力促進會」的顧允岡,發展出另一部更深入向內挖掘的《種菜日記》。延續拉岡與瓜達里將精神分裂症視為對抗既定社會秩序壓制的尖銳反映者,風信子鑑於大部份精障者都被隔離起來,用大量藥物控制,徹底禁錮造成其身心更大的壓力,因此開設農場,讓精障朋友透過勞動,維持身心機能與社會參與。由於顧允綱已辭世的母親也是精障患者,小塔便鼓勵他將這段糾結的記憶,放到影片中。當這支精障朋友在天光雲影間揮汗勞動,充滿飽滿情感與安靜力量的影片由蔡晏珊逐漸剪接完成時,他們瞭解到,影片在未來巡演時,將作為推廣風信子理念的重要界面,因此影片從個人的療癒與省思過程,逐漸轉至走向觀眾,尋求對話與共鳴的最大可能。針對這個目標,她們找來陳素香、郭明珠、莊妙慈共同組成「觀影小組」,提供開放性的諮詢討論。同時,開始到各地巡迴播映影片。

    在這段刻意被延長的剪接期,影片的風貌隨著各處的放映討論而持續修改,成為一個不斷變異流動地現在進行式。而導演加入組織時,原帶有自我內在治療的意味,然在影片完成之後,已逐漸走出自我捆綁的過去,基於此,工作群甚至考慮將導演思念母親的個人片段,全部拿掉,讓作者蛻殼般地徹底脫離其作品。筆者曾在公開放映場合看過這部影片三次,每次都看到不同的版本,甚至片名也一改再改。這對傳統以來作品及作者至上的學院創作主流,是難以想像的。

     如此對文本堪稱激進的染指與破壞,強烈衝擊了吾人將紀錄片視為一完整作品的慣習。影像工作者不僅紀錄真實,更追求超越客觀真實的烏托邦理想,因而透過影像紀錄,進行對真實的積極介入與改善。在此,紀錄與真實的因果關係似已被倒轉過來。而在不斷追求對話過程的現在進行式裡,被攝者與觀眾被放到作者之前,成為一面鏡子。作者與作品透過照鏡不斷地死亡與再生,終至遠離了困於內心情結的出發點。最後,不僅原來的作者已死,作品亦在對話過程中加入一連串改寫痕跡,改頭換面,脫離了作者的掌握。整個序列,呈現出理念>人>作品的明顯傾斜。
    
    自治性原是是二十世紀前衛藝術無可置疑的前提,作品體現了作者作為體制的逃逸者與異議者,在創作中不斷摸索的過程,並成為其遺留的證物。而面對當今的影像創作環境:在學院教育─美術館這一端,藝術史與哲學彼此取暖,作者與作品繼續接受神格化地頂禮;在市場的彼端,電影工作者販賣量產的夢想並冷靜計算著觀眾每一秒的感官反應,以求得完美賣座公式。而各大小影展則腳踏兩條船,行禮如儀著虛浮地大拜拜。或許,我們可透過參與過程的無限放大,嚐試脫離此一彼此鞏固的乏味迴圈,將參與當成紀錄片美學反覆被錘鍊與開展的試金石,將創作還原至最初的純粹

從《築巢的女人》、《Alis的心願》看災難中的族群與性別

從《築巢的女人》、《Alis的心願》看災難中的族群與性別



在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驅劇烈的當下,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南部山區及原住民的部落。我們看見政府主導的災後重建,囫圇吞棗的展開,著力引進外部資源,有進行有效率的硬體建設。然而這些建設既不是根據原住民的迫切需求,也不是為了協助其儘快回復生活文化常軌,反而進一步將其從習慣的生活空間與傳統文化中,連根拔起。資源給予者的傲慢無知,在此表露無遺。實則,原住民的厄運,就是歷代殖民者及強勢侵凌者,以貪婪與傲慢無知所種下的共業,致使原住民從山林的主人,一步步的流離失所,淪為失去土地與尊嚴,被動等待資源救援的災民。

    原住民向來在政府的政策規劃過程中缺乏發言權,而婦女在父系氏族的部落中,對公共事務的發言權更是相對低落,因此其需求往往無法及時傳達,而資源分配者亦無法從其立場作考量,給予應有的重視。在災難之中,女人背負著育兒,照顧一家老小的任務,讓原本體力已不及男人的她們,難以第一時間,從容的逃生。而災難之後,她不僅要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環境中,繼續負責育兒,照顧一家老小,更要面對丈夫因為失業,失根而陡增的身心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酗酒,家暴問題。

    在《築巢的女人》裡,年輕的導演深入災區進行長期的參與觀察,並聚焦呈現一群長期在父系氏族的布農部落中,從事兒童課後輔導,社區庇護及各種公共事務的基層的婦女社區工作者,以及她們在災後倍加艱難的努力歷程。片中,我們看見資深的婦女社區工作者,細心培育年輕的女性知青返鄉服務,後者並耐心引導處於身心危機邊緣的弱勢部落女性,在公共服務的參與過程中,逐漸擴大生活層面與視野,脫離自身命運的瓶頸,重建身心均衡。

    本片最精彩也最弔詭的是,當女性從危機中走出來,重建獨立自主的生活,卻造成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男性伴侶,進一步的危機意識與身心失衡。其普遍性與嚴重性,甚至使該協會被掛上離婚協會的綽號。當然,女性的自覺意識是條一旦開啓就難以壓抑的不歸路,全片每一位女性,都默默咀嚼著並背負起這個追求自覺所必須附帶的重擔。然而在片子的中後段,當被攝主角的先生突如其來地自殺,這位原本也選擇過自殺的倖存者,再次被迫面臨了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當攝影機陪伴著女主角,勇敢整理殘破心情,重新出發,全片也隨之帶入另一個課題:女性的解放與獨立,似乎必須與男性的解放與獨立一起著手?否則終究會面對來自另一性別的反挫?影片在此嘎然而止,留待每一個人根據自身的經驗,冷軟自知地繼續思辯,然而片尾的卡拉OK歌唱畫面,極其感性的抒發了這些女人面對心靈巨災的哀傷情緒,也如實呈現了她們從長遠陪伴與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堅實姊妹情誼,似乎不證自明:面對翻覆無常的人生,有一群姊妹互助作伴,加油打氣,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在《Alis的心願》片中,透過布農族女導演莎瓏精緻的影像語言,我們看到攝影機陪伴著堅毅的年長女性,展開了溫柔而不急不徐的災後心靈重建歷程。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半年之後,天災帶來的驚愕已經在人心中逐漸地沈澱,但不當災後重建政策造成的人禍,卻必須讓她們用更長的時間去忍耐與妥協。而即使災區重建並沒有如原住民所願,在舊部落展開,但片中並沒有一般災區重建影片中常見的街頭抗爭、癱瘓哭泣、乃至於大量沉痛而勵志的原住民音樂。影片另闢蹊徑,帶我們進入一位災後女性的心靈世界,傾聽她所知到的家族壯闊史詩,以及人與大自然最初的和諧關係,在這裡人類與眾生一樣渺小,大自然恆古莊嚴,能被萬物親近依賴。而她終於能在自己的傳統文化領域中,獲得渴望的尊嚴。

從女主人的故事,我們得知身為布農與魯凱的貴族後裔,她的家族長期以來忍受著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粗暴的政策,包括1930年代以來,日本殖民政府為方便管理及進一步開發山林資源,強迫以家族為單位散居山林之間,狩獵游耕為生的布農族,進行多次的集團移住,導致這些新的大型部落,不斷面臨土石流與瘟疫的肆虐困擾; 而各個分屬不同族群的部落首領,亦被殖民者強行湊合政治婚姻,使她擔任警察的布農父親,對從貴族階級社會下嫁而來的魯凱母親有點沒轍,兩人又因選擇忠於傳統文化,加上政治與瘟疫的動蕩不安,婚姻始終聚少離多。然而,我們的混血公主接受了良好的教養及紮實的命運磨鍊,養成了開朗及堅毅的性格。我們看見,經歷漫長的人生旅程之後,她拒絕再次被「集團移住」,而寧可選擇暫時租屋而居,勤奮的種菜、洗衣、釀酒、帶孫子,並致力於重建舊部落。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一種更具有原住民文化尊嚴的生活。

    這兩部影片的女性導演,都將拍攝紀錄片片,視為追求烏托邦的重要過程,長期過著背負笨重器材跋山涉水,晨昏熬夜,沒有固定收入的清苦生活。從他們所選擇拍攝的八八風災題材與製作態度中,我們不難找到其政治立場與理想主義性格的蛛絲馬跡。伍心瑜這位平地女性導演的《築巢的女人》,以蹲點拍攝的方式,長期參與布農基層女性社區工作者的重建歷程,呼應了她從擔任《勞動轟拍樂園》工人紀錄片助教,到以《打狗五金街》協力社區文史保存以來,一貫對被攝者溫暖陪伴的培力態度。而莎瓏《Alis的心願》則可以觀察到她致力於原住民文化與公民權復振的願景。這位也同樣受到良好教養的布農族女性,之前大多與阿美族導演馬躍比吼長期合作,擔任影片的剪接,製片,默默為影片催生,並謙虛的將作者位置留給馬躍。但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作者雖然低調,卻透過對時間與空間洗練沈穩的節奏掌握,自然散發出屬於原住民女性的尊嚴自在。讓我們看見原住民心靈世界中那份人與大地,人與族群的和諧共榮的安靜力量。這種力量,不就是現今沈淪於不斷貪婪開發,而使環境陷於萬劫不復的人們,最需要的一帖珍貴解藥嗎?

作者之前,戰爭機器之間─青年創作與台灣中部環境運動

作者之前,戰爭機器之間─青年創作與台灣中部環境運動


阿多諾的《美學理論》中,認為前衛藝術在形式及精神上提出另一種世界,維持其自治性,是對主流文明意識形態提出揭露與批判的否定式越界者。以此標準來看,台灣前衛藝術發展過程中的諸多作品,不免顯得溫馴或逃避;然而,獨立自主與叛逆性,在當今資本主義的消費市場,已不斷被包裝為個性商品,彷彿購買具有叛逆風格的商品,即可擺脫文明無遠弗屆的惱人網羅。當今的文化工業早已擺脫阿多諾批評的大量複製與同一性,善於捕獲時髦知性理念,庖製得香滑順口,做為附著於商品的抽象消費,使人透過消費行為建立虛榮幻覺,或撫慰不安良知、暫時抵消文明之壓抑不滿。

    然而在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現場,仍有許多自主性的藝術工作者,隱隱繼承了阿多諾對前衛藝術的視野與實踐。他們或追求與特定社群的集體同在,並不以前衛作者自居;或重視作品在特定脈絡中的應用性,放棄了作者式的掌握與超然。在本文中,將聚焦網路空間與社會運動的互維關係,觀察網路上為數眾多的影像創作,如何隨瞬息萬變的事件局勢,迅速發出異議,進行獨特角度的影像書寫,或嬉笑怒罵,諧擬權勢者以自娛娛人。這些作品輕薄短小,靈活流通,人人可隨時插話、讚聲或批評,他們透過社群同儕之間的及時互動,捲起颶風般地戰爭機器動能,擺脫工具理性所織就的紋理空間,揭露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之幻象,與之展開破壞性的對話。

    「攝影機鋼筆論」主張作者電影是導演思想與情感的反應之物。作者擁有對作品獨一無二的詮釋與掌握空間,並將經驗與心靈世界的咀嚼沈澱之物,投射於作品之中。這些網路上的作品,因其互動性與即時性,往往來不及沈澱出具有重量感的深刻內蘊,與傳統對創作者的定義不盡相同,姑且稱之為前作品。然而正是正因其尚未完熟,尚維持了未可被機構、市場價值消化整編之生猛自由;且透過網路時間與空間上的立即在場,使之與整體社會維持了脈動而非割裂疏離,因此始終在公民社會中,維持了令權力者感到頭痛的能動性。


一,現代化發展迷思及其代價

    台灣作為曾被眾多強勢文明所殖民(政治或文化的,短暫或長期的)的第三世界政治實體,雖擁有民主選舉制度、市場經濟,及賣力追求現代化的政府機構,但歐陸的啟蒙理性從來沒有浸透整個國家機器。若借用德勒茲的對平滑空間與紋理空間的比喻,台灣各種有形機構與無形文明部署,與其說是一個由經緯線嚴密交叉織就的紋理空間,毋寧更類似一種刺繡型紋理空間:各種建置雖刺穿卻仍僅浮貼於原生材質表層,一面看來紋理儼然,但翻過來看另一面,卻充滿糾結、截斷與停滯,呈現一幅與正面截然不同的風景。這些糾結之處,以工具理性的角度視之,也許如腫瘤般需要去之而後快,但它同時也可視為一個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塊莖,新的可能性正在此處生成,並透過塊莖之間的水平連結及其逃逸路線,形成一個充滿雜多性的融貫平面。

    現代主義被藝術界理解為對文明提出異議,具有反叛與否定性格的前衛運動。然而對台灣的殖民歷史遭遇來說,現代化意味著發展至上、將人與環境、傳統文化撕裂的痛苦過程。為了追求經濟成長,加速將傳統農業社會過渡至現代化社會,台灣公部門長期以來抑農養工,政策性地補助休耕,將人從與土地的臍帶聯繫中割離,驅至都會邊緣成為廉價勞動力,形成當今台灣城鄉與世代之間的鴻溝。而以環境污染作為外部成本,讓利益集中於少數資本家的工業開發政策,則持續將生態環境平衡及傳統產業,推擠到邊緣:任何對環境保育的呼籲,都輕易被國家機器鑲入發展--環保對立的兩難迷思之中。

     在全球暖化及石油能源即將耗盡的當今,由於極端氣候與生質能源的開發,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已悄悄越過七十天安全存糧警戒線。許多國家正積極鼓勵在地小農耕作,作為區域生態平衡及糧食安全的守門員。然而,台灣在五都合併後,城鄉發展差距越形懸殊。為了獲取資源,邊陲地帶的地方政府,動作頻頻爭取大型工業園區設置,並透過圈地操作手法,將農地轉為工商用地,結合建商以土地炒作為獲利途徑。以彰化平原來說,中科二林園區計畫進駐向來為魚米之鄉的南彰化平原,國光石化八輕廠則預計設置於彰化海濱潮間帶的廣大溼地,而為配合這些高耗水、高耗電的工業開發案進駐,又將設置彰濱火力發電廠及大肚溪攔河堰。然而,過往彰濱工業區開發案等許多例子已指出,工業區的開發,未必符合全球產業佈局及長期效益,亦未必有效提高在地就業人口。

    作為台灣農產品重要輸出地的彰化平原,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台灣全力發展中小企業時,已遭到不少五金加工廠污染,近年又被濁水溪南岸的台塑六輕及大肚溪北岸全亞洲第二大垃圾焚化爐所夾擊,空氣品質嚴重惡化,居民健康頻頻亮起紅燈。但這些計畫似乎視生態環境、農漁產業與居民健康風險承受度為無物,仍以空洞的開發迷思,向民眾不斷強力放送,以粉飾對土地殺雞取卵的事實。


二、草根運動與影像作者

    在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述中,權力者透過眾多精密細緻的文化細節,建立其超穩定結構;而有機的知識份子在進行與國家霸權正面對決的公民運動時,除了在政治經濟領域建立論述,亦必須透過抽象文化領域的揭蔽與思辯,將原有價值觀解域,重新創造遊戲規則,爭取民眾感性的理解與認同。

    影像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創作與傳播介面,常搖擺於政治正確化妝師與不合時宜反思者之間。在戒嚴年代,台灣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與大量經濟奇蹟政令宣傳影像,使影像傳媒成為清一色的單音覆誦。1980年代起,影像與前衛藝術工作者開始發揮批判異議性格,並在實踐中不斷拓展其美學思辯。

     彰化鹿港一帶,自1986年反杜邦運動以來,已有環保運動的深厚傳統,綠色小組的鹿港反杜邦運動影像紀錄,是台灣最早的異議影像之一。其後,「鹿港發展苦力群」等在地文化青年團體,則以文化資產保存抵抗地方派系土地炒作開發的風潮,並創作多部相關主題紀錄片。隨著彰濱火力發電廠的設置計畫,環境運動者粘錫璘、生態學者蔡嘉揚等集結彰化環保聯盟(註一)、鹿港發展苦力群,以及彰濱漢堡一帶的酪農業者,組織「反彰火聯盟」,形成一股在地的環境運動能量。而濁水溪南岸,由於六輕進駐嚴重影響沿海生態及養殖業的存續,台西子弟林進郎返鄉組織蚵農,成立「雲林縣淺海養殖發展協會,長期在地耕耘並與六輕交涉抗爭。

    在這些草根運動中,亦有一群長期投入的在地紀錄片工作者,生產了多部質量俱重的作品。如紀文章紀錄反彰濱火力發電廠運動的《遮蔽的天空》、林家安紀錄台西地區漁民的《天堂路》、《台北來的人》、陳韻如以雲林地區受污染果園為主題的《田》。這些影像工作者大多來自學院,一邊拍攝一邊深入參與在地環保運動。其中林家安左手拍片,右手擔任在地反六輕社運組織的總幹事,完成一系列四部長片,堪稱典型。這些作品大多透過長期的參與觀察、涉入,揉入在地生活的呼吸節奏,讓幾被遺忘的在地居民成為敘說的主體。而作者對主題的鋪陳則以理性思辯為基調,透過內斂的影像語言,沈澱出濃厚的人文省思色彩。

    然而這一階段的運動,不斷面臨著地方派系/國家資本的收編打壓,導致內部劇烈騷動不安:紀文章《遮蔽的天空》具有跟挑釁體制的浪漫精神,然運動本身則尷尬浮沈於逐漸熵化遞減的能量迴圈。林家安、陳韻如等人則以沈默的觀察與創作行動進行書寫,化身為土地上低調耕耘的修行者。但同時,他們將具有典型文以載道重量感的作品,投擲於主流社會,透過在影展中獲獎,開啟了中產公民對這個場域的理解與關注。

    長達半世紀的戒嚴,使台灣成為一個典型的規訓社會,如同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理論所提到的:監控者看得見所有犯人,犯人卻看不見監控者,導致人人心中皆有一個無時不在的監控者身影。在戒嚴心理尚未鬆動的年代,孤獨的社運者/作者,其歷史任務也許便是讓大家看見,在台灣這個戒嚴時代所遺留的大型全景敞視監獄中,監控者位置上所盤據的,並不是一個民主政治理想圖像所投射的理性調控者,而是一群透過選舉機器登堂入室的掠劫海盜。


三、從自覺行動者到公民創意參與

    台灣在規訓社會尚未崩解之際,資訊傳媒鋪天蓋地的後現代社會即已接踵而來。如同布西亞所看到的:連續的擬像彼此複製,最終脫離了再現的真偽、主客分野,在封閉的符號系統內部不斷繁衍,製造了無所謂真實性的超真實空間。在此訊息迷宮中,人們不斷接受內爆,卻毫無出口可言。然而同時,也有少數反思者嘗試脫離纏繞的資訊網絡,透過土地與人的真實接觸,重新開啓了解域的可能。世紀之交,當紀錄片與文藝工作者越來越走向社區參與,傾聽在地聲音;新生代的社會運動者,也逐漸發展出各種具有創意的發聲策略與參與路徑,努力與中產市民搭建起更具親和力的關係。這些自主自發的行動,就像發芽的馬鈴薯,沿著解域的逃逸路線,彼此連結探觸,逐漸發展出具有高度創意及延展性的塊莖群落。

    首先,彰化二林農家子弟楊儒門,2003-2004年間在台北各地,放置了17次貼有「反對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字條的爆裂物,引起社會一片騷動。2005年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又在台北看守所內展開144小時的絕食,抗議政府對自由貿易的門戶洞開。這位被人權聲援者視為良心犯的「白米炸彈客」,亦可視為一位挑釁主流價值與法律、道德邊界線的行為藝術家。而特赦出獄後,楊儒門轉型為經營「248農學市集」的有機農業網絡組織者,可窺見這些敏銳的異議者,從個人激烈行動,轉向重視網絡組織經營的整體時代趨勢。

原在東海大學開設「東海和平咖啡」獨立書店的江育達,在2007年與同好成立了「農村武裝青年」樂團,以對環境與公共事務的所感所思,寫成原創歌曲。他不僅在書店舉辦演唱+講座,造訪各種獨立音樂節,並參與三鶯部落、樂生院等地的社會運動,在現場實地演出,以歌聲激勵社運成員的士氣。國光石化與中科二林園區計畫,使他決定關掉東海和平咖啡,如同他的最具煽動性的歌詞之一「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他回到南彰化的田中老家,展開跟土地,稻米,海豚有關的長期音樂創作。

     而另一位獨立樂手吳志寧,則是以療癒系的純淨歌聲,與世居南彰化溪洲的父親作家吳晟合作,展開一系列對土地道出珍重疼惜之心的音樂專輯。吳志寧的作家姊姊吳音寧,亦回到溪洲定居,嘗試與土地親近友善的有機耕種。但他們並非逃避俗務隱居鄉野,相反地,吳家父女積極參與當地一位具有改革理念的溪洲鄉長候選人選舉,吳音寧並隨之進入鄉公所擔任機要秘書,延攬多位有社運背景的知識青年共同加入幕僚,實際參與第一線的地方政治基層實務。

    2007年起,國光石化廠預定設於彰濱大城海岸溼地,填海造陸4000公頃。當時彰化環保聯盟的施月英,即深入西濱海岸芳苑王宮一帶,與在地的蚵農共同成立自救會,陳情抗議,促成反國光石化運動初期的一支生力軍。而鹿港的鳥類生態學者蔡嘉揚,則透過網站經營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等各傳媒合作,不斷呼籲西海岸生態保育的重要性。2008年,為了保育西海岸已瀕臨滅絕的中華白海豚,陳炳亨等人集結台灣環保聯盟及各地的生態保育人士,組成「媽祖魚保育聯盟」(註二),發起長期的溼地認股公民信托運動(註三)。

    2009年的金秋地球日,環保聯盟在彰化芳苑海邊進行一場號召千人以上的行為藝術,人人手持白色雨傘,在地表上譜成巨大的白海豚SOS圖像;也曾由藝術家製作等比例的白海豚模型,加入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的行列;並邀請認同環保理念的創意工作者,設計了多款色彩鮮明的主題貼紙,四處發放 。這些結合了創意發想、社會運動、公民參與的發想與實踐,讓長期以來聲嘶力竭卻不受主流歡迎的環保團體,取得重大突破:社運領域之外的創意工作者及環保認同者,擁有各種展現創意與專長的舞台,能持續地投注熱情;而更多中產市民、年輕學生,家庭主婦亦受到這些親切有趣的點子所吸引,開始認識濕地、喜歡白海豚,並進一步去反思人類工業開發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這些文化/社運工作者一方面親近土地與人群,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尋找生命價值的依歸,一方面透過與他者對話,嘗試突破自身在行事與思維上的瓶頸。他/她們以對公共事務的觀察批判與對土地的長期願景為基底,在不同塊莖之間展開碰撞、探索,建立靈活的互動網絡,鬆動了各自的疆域框架,朝向未知逐漸展開了活潑的動能。


四、網路世代與學院下鄉
    行動者網路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認為透過網絡的轉譯過程,異質的行動者、非人的行動物(actant)都得以跨越觀念與疆域上的區隔,重新被賦與角色,使彼此的關懷與志趣經歷轉換而趨向一致,緊密連結以達成目標。2008年,行政院以開發意識形態所主導的「農村再生條例」,受到各地城鄉發展、農經、法政學者及知識青年的質疑,廖本全、徐世榮、李丁讚、蔡培慧、吳音寧以及不斷加入的學者與青年,集結為「台灣農村陣線」,共同發起修改條例的監督行動。此團體不同於前述地域色彩濃厚的草根運動,乃透過相同理念及行動頻率的而結合,成員平日分散於都會學院、農村現場、NGO組織及各行各業,以Email群組保持密切聯繫,並隨著立法院條例審查節奏進行質詢,透過網路媒體發表書面聲明。各地農村一旦遇到課題,即可彼此迅速呼應,展開討論及行動。
其中,2010年苗栗大埔事件,即成員公民影音記者「大暴龍」,在現場拍下怪手毀田的影音畫面,即時在網路廣為傳播,而造成後續廣泛的迴響:怪手聲響隆隆,徑自開入結實累累的翠綠稻田,翻攪出大堆傷口般紅土,搭配農人們激動絕望的話語、表情,使得抽象空洞的政策性發展言辭,突然轉化為真實無比的國家暴力。這些網路影像撞擊了許多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及年輕學生,趨使他們離開電腦,走出學院溫床,開始投入對土地現場的關懷,並陸續製造出更多網路文字與影音的擴散迴圈。

    幾乎同一時間,因應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設置計畫,彰化縣政府以跟苗栗大埔事件如出一轍的圈地手法,在二林相思寮展開強迫性的低價農地徵收。如同國光石化在大城濕地的設置,無視彰濱沿海數以萬計的蚵農養殖業生計;高耗水耗能的中科四期計畫,亦將令彰南平原大片肥沃的農地,與其上世代耕種的農民,陷入無水可灌溉的困境。新的險峻形勢,使歷年來反彰火運動所集結的年輕學生,重新集結為「反中科熱血青年」(註四),與環保團體及沿海養殖的蚵農聯手,向環保署與彰化縣政府進行一波又一波的陳情抗議;  而來自生態、醫療、農業、環境檢測、城鄉發展、社會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陸續加入了呼籲行列。

    彰化溪洲的吳晟、吳音寧,亦連結了台灣農村陣線、美濃夏耘營隊及大埔事件中加入的各方學生,立刻投入了二林相思寮的農地搶救。他們舉辦了第二梯次的夏耘草根田野調查工作營隊,透過對彰化平原農漁牧業的田野調查,深入瞭解在地社經現況。長期的田野調查接觸,不僅使來自各地的青年學生,從學院的知識象牙塔中覓得逃逸路線,在地的農漁民也得以從被地方派系,官僚所長期操弄的輿論中解域,逐漸與上述塊莖彼此連結,形成一股全新的龐大的動能,一個充滿雜多聲音,卻也開放而充滿活力的生成場域。他們自稱為「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註五)。


五、非樹枝結構的戰爭機器

.....它做為純粹的、無尺度的多元體,是集群,是轉瞬即逝的突入,是變形的強力.....他帶著一種狂怒來反對尺度,一種抵抗重力的速度,一種抵抗公共性的秘密,一種抵抗統治權的強力,一部抵抗裝置的機器.....他在生成的關係之中體驗一切事物,而不是在”狀態”之間進行著二元性的分配。
                ─德勒茲G.Deleuze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

    2010年起,經濟部開始對國光石化開發案進行強力護航,出動專家學者及官員,以權威且具威脅性的言論,強調石化工業在經濟結構與就業市場的密切關係,甚至斥資以全國性媒體的大幅版面,進行置入性行銷。同一年內,五次向經濟開發極度傾斜的環境評估會議,不斷密切召開,使得環保署前的抗議活動,成為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者展現意志與與動員實力的尖端戰場。

    前述溼地認股的簽署活動,目標鎖定在尋常小市民;而這個階段由彰化環保聯盟及賴和文教基金會發起的反國光石化聯署,則針對醫界、學術界、藝文界等在主流社會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產菁英,他們受邀至媒體記者會的第一線,以其廣受認可的社會聲望,向中產大眾及國家機器,不斷進行呼籲。

    雖然僅有極少數的民間團體代表,能夠進入環評會議中進行三分鐘的發言,或在會議室隔壁旁聽,但年輕學生們積極動員全國各校社團之間的串聯,在環保署前一同進行露天守夜。農村武裝青年、吳志寧、拷秋勤以及更多新生代獨立音樂歌手受邀前來演唱,透過熱血沸騰的音樂,將抗議活動轉化為一場又一場嘉年華式的慶典。

    這群行動者之間,並無樹枝狀的垂直組織,而是由「反中科熱血青年」、「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等各地學生自發性的行動,彼此形成水平連結。國家機器對石化業者的強力護航,迫使前述由環保團體、地方農漁民、年輕學生、專家學者、中產菁英等所形成的騷動能量,在急迫情勢下,逐漸發展成具有迅捷動能的戰爭機器,隨時因應整體情勢而發出行動,煽風點火,不斷向這個國家資本/主流媒體/地方派系的怪獸投擲異議。

    在後茉莉花革命後的社會中,資源的壟斷雖仍存在,但權力的貫徹與權力關係的固著,將越來越顯困難。網路世代所建構的,是一個沒有邊緣化也沒有中心位置的量子社會(註六)。個體在迷離絢麗的網路資訊世界中漫遊,如同物理學者喬治‧伽莫夫提出的量子穿隧效應:量子隨機性穿隧而出,逃離原子核位勢的束縛,造成原子核的阿伐衰變(註七)。而社會集體無意識的波函數亦隨機透過內部行動而崩陷、持續流轉,變為糾纏重疊的粒子運動(註八)。


六、網路影像與文化干擾

    這群沒有嚴密組織的青年行動者,善用Facebook、Youtube、部落格、email等網路媒體開放書寫與即時傳播的特質,透過對環境長期觀察的批判性書寫與感性抒發,拉起無數水平連結分享的網絡,在學生、社運團體、專家學者、中產環保人士之間,連接起同人志般的緊密認同,從而得以在社運抗議的動員上,迅速一呼百應。

    來自四面八方, 為數眾多在Youtube等網路界面流傳的短片,往往混搭紀實報導與各種流行文化元素,包括公民影音報導、音樂MV、Kuso搞笑短片、好萊塢院線預告片、廣告CF片等型態。這些影像生成物未曾進入由資本或國家所主導的戲院、影展、美術館等文化展演、評量系統,亦有別於經過長時間咀嚼沈澱而具有重量感的「作品」,似可稱為尚未具備嚴格定義之藝術作品要素的「前作品」。它們隨著瞬息萬變的局勢迅速生成,靈活流通,人人可都成為行動發聲主體,進行以他的角度所看到的書寫,自娛娛人。它們跟觀眾的關係,並非像前衛作品般經常令人困惑、深思;或像廟堂藝術般引人膜拜、學習,而是以其親切感召喚著緊密的流通網絡,在集體性與抗議性的嚴肅運動氛圍中,開啓一道了不受當下時空局限的艾甬時間之門,並使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被撕裂的世代、城鄉隔閡,漸漸獲得修復彌補。在此介紹幾種具代表性的影音類型及創作者:

MV:
此類影片將農村武裝青年、吳志寧、滅火器等在地獨立音樂工作者的原創音樂,搭配現場演出畫面、農漁民工作場景、環評或遊行抗議現場、及大片農田或溼地景觀, 以MV音樂短片的方式呈現。例如吳志寧的《獻給福爾摩莎母親》,農村武裝青年的《白海豚之歌》等。由音樂主導的影像,節奏統一且感性訴求強烈,感染力強,往往成為網站上點閱率高,歷久不衰的人氣影片。

公民影音新聞報導:
公民影音記者們輪流出沒於農村,環保署公聽會,抗議現場等主流媒體觸角所不(願)及之處,以在地觀點與素人技巧,打造出滿溢濃厚關懷與批判力道的新聞短片。也成為關心議題卻無法親至現場參與者,update事件最新進度的必嗑品。其中苗栗大埔的怪手毀田畫面,由公民記者大暴龍披露後,迅速被大量地點閱轉載,激發了台灣農村陣線聯盟的717夜宿凱道活動,終於逼使行政院長吳敦義押著縣長劉政鴻,向社會大眾道歉。而縣長的另一「德政」: 為了生態多樣性大量放流牛蛙,造成生態浩劫的事件,也在公民記者陳治安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下,逼使公部門承諾一周之內清除完畢。(牛蛙何辜啊!)

紀錄短片:
在運動歷程中,影像工作者不僅紀錄著營隊田野過程與專家學者訪談,將之提煉轉化成激勵人心的網路傳輸影像,也持續以影像進行田野訪談,捕捉被主流遺忘的聲音。周麗鈞、潘巨忠的《聽大埔阿公阿婆的話》(註九),將大埔農村老人面對家園被毀的絕望時刻,捕捉並凝固成讓人無法不低迴鼻酸的影音塊壘。而台藝大電影系科班畢業的許文烽,在國片市場一片大好的時候,選擇長期駐紮在彰化故鄉,為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遭受土地徵收的農民拍攝紀錄片,同時募集經費,邀請其他紀錄片導演在此一場域進行創作。《太平路上的相思寮》(註十)等一系列短片,收錄二林相思寮在地民眾的心聲,以樸實內斂的語言,幾乎隱藏的作者姿態,成為運動場域中一股穩定而溫暖的陪伴力量。

劇情短片;
廖冠凱、林暐璘兩位雲科大視覺傳達系的學生,在目睹苗栗大埔及竹東二重埔的農地徵收現場之後,寫下了一個腦袋總是天馬行空的文藝憤青,誤打誤撞碰見農地徵收事件的《如果我當家》劇情片腳本,並透過師長、朋友,找到一干電影與劇場界的熱血青年,就這麼開拍起劇情片來。他們來到竹東二重埔,由在地鄉親父老們現身說法,飾演自己,並隨著事件的進行,讓自救會的開會現場、台北街頭的抗議、農村青年陣線在美濃進行巨型的地景藝術,全都融入片中,拍成一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交雜混血的新品種。而電影週邊產品一應俱全的巡迴放映會,目前正從運動草根營隊,逐漸擴散到傳播學院的課堂上。廖冠凱提到:社運不是少數菁英孤芳自賞的事業,它需要更好的行銷包裝,讓冷漠置身事外的中產大眾或年輕族群,願意了解並參與。修習視覺傳達的他,便是以「讓影像有效地傳達到年輕觀眾這一端」為目的,進行這樣的嘗試。

KUSO諧擬短片:
在緊繃的氣氛中,網路上各種不按牌理出牌的KUSO短片,具有夏天剉冰般的魅力。而政治人物道貌岸然的謊言,亦經常讓觀眾會心一笑之間,不著痕跡地解構。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脫胎自《阿凡達》預告片的《納美人出動!》(註十一)。好萊塢的預告片往往比本片好看很多,已經是公開的祕密。嫻熟影像語言的電影科系學生,這回深入敵營、偷天換日,將反思開發的訊息,植入預告片煽動消費的催眠式語法,拼裝置換為熱血的反國光短片。在阿凡達迷之間獲得高度認同的學生們,不甘僅在網路世界肇事,還全身塗藍漆裝扮成納美人,現身遊行現場及人潮熙攘街頭,自娛娛人指數百分百。

    而《綠色俠客計畫--消失的農村》(註十二)紀錄片導演吳國禎,一直苦思如何打動冷漠中產大眾及宅男族,遂以過往參加正妹攝影團的(意淫)經驗,潦下去現身說法,製作一系列由正妹號召的716重返凱道軟調輕鬆短片;並繼續不顧形象,在反國光石化晚會現場,演出諷刺官場文化的爆笑短劇。

種種諧擬文化霸權,對主流世界進行「文化干擾」(註十三)的游擊精神,在傳統文字媒體間也沒缺席:北藝大「干擾學院」的學生們透過報紙印刷師傅的拔刀相助,製作出乍看幾可亂真的四大蚵報,大肆預言國光石化廠將被取消的訊息,在各大捷運站發放,成功引發了主流媒體間的熱烈話題。

電子影音設備及數位繪圖軟體的普及化、網路上傳影音的開放性與即時性,使各方行動者更容易投入自己的熱情、見解與行動,創作者已不再是富有神秘感的專業菁英。另一方面,事件烽起的速度與紛雜性,使傳統以來需要細水長流時間孕育的作品,無法及時反應在運動的能量動員上,創作者不再有時間沉澱咀嚼,而需要轉化工作習慣,使自己成一個迅捷而富機動性的文化行動者。而社會運動的集體參與性,亦讓傳統作者注重獨特觀點與風格的自我中心慣習被瓦解,隱退到更多面向的社會觀察與價值觀思辯之後。


七、捕獲、逃逸與重新連結
  
有趣的是,百花齊放的各種青年創作形態,往往產生彼此互補作用。影像和文字,一個在網路世界中擔任運動游擊隊尖兵,一個在實體公共空間中流竄蔓延;而在集結抗議的場子上,音樂的激情強悍與紀錄片的低調凝視與長期陪伴,正好形成一剛一柔、一陰一陽的對比;中堅世代的在地創作者暫別創作,低調的進入公部門行政體系,為社運引入更多體制內資源;而長期耕耘的青年創作者們,全都很有默契的讓新加入的知名前輩藝文人士,站到媒體第一線,向中產民眾/國家機器進行喊話。

    此種烏托邦式的創作大同世界,既彼此緊密連結、互通聲氣,又遍佈體制內外的混搭挪移,是否如德勒茲所言,蘭花與胡蜂彼此敞開,解域而共生,向宇宙捕獲未知的能量?或者,反國光石化的命題,一方面帶來戰爭機器般的旺盛動能,一方面已隱含著法西斯式動員令,在所有微觀政治內部進行再結域,以絕望氣息不可抑制的燃燒?

2011年,馬總統巡視彰化芳苑大城的潮間帶溼地,席間遭到地方人士的激烈反嗆。之後,他透過全國電轉播,親自宣布停建彰濱國光石化園區的消息。反國光石化運動,看似終於獲得階段性的成果。然而這既不是生態保育的概念落實,亦不是國家機器環境評估制度的工具理性生效,而僅是權力者一個權宜式的危機處理姿態罷了。

戰士具有一種根本性的無紀律,一種對於等級的質疑,一種通過拋棄和背叛而進行的持久勒索,一種極為敏銳的榮譽感。
─德勒茲G.Deleuze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

在前作品的網路世界中,逃逸路線總是四處蔓生:胡蜂在高潮時刻,同時看見了蘭花的虛妄幻象,便可振翅而去,尋找下一個花蜜所在之處。而網路世界的參與者,彷彿永遠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工作、考試、談戀愛、家裡有事、煩膩......等任何個人因素,隨時影響著成員們參與的頻率。網路世界像席捲的陣風,來時無數化身哪吒,踩著風火輪從四面八方迅捷飆來,去時則無聲無息,人人隱身回到各自原來的世界。

相對而言,作者與作品的世界,面對的是更嚴格的國家補助與市場機制揀選:資本主義的消費市場不斷推陳出新,捕獲具有原創性的叛逆者,剔除市場吞不進的刺,將其轉化成溫馴但仍令人驚艷的消費性商品。在個體與國家機器及消費市場的極度傾斜關係裡,碩大無朋的花器,提供著真實甜美的蜜汁,令昆蟲無法抗拒。然飽餐一頓後,昆蟲們或將困在黏液中,逐漸被花器分解吸收殆盡。對現代主義式的作者來說,當胡蜂掙扎振翅的同時,作者的契機才重新誕生,而從捕獲中逃逸而去的胡蜂,仍須不斷尋找新的蜜源靈感。

在2011年由跨國團隊「筆電即我」的鄭淑麗 (Shu Lea Cheang)、Maite Cajaraville、陳明秀共同策劃,在新竹火車站前廣場舉行的「數位炫風VJ女子影音擂台聚」(註十四)中,透過網路報名的,原先彼此認識或不認識的女性VJ藝術家們,攜帶自己的筆電、意念與大量影音素材,從四面八方來到擂台聚現場,上台將筆電連線,並依據DJ即興的音樂旋律、VJ對手的表現、觀眾及主持人熱烈回應所形成的共振磁場,即時混搭製作影像秀出。主持人必須隨時依據現場觀眾的回應,決定該請藝術家下台或繼續留在台上,因此,沒有人確知自己的表演將於何時結束?整個作品長度為何?輪番上場的創作者們,共同建構了整個連續不斷的作品,而當聚會結束,大家各奔東西,一切復歸於無形。但此時,透過聚會在世界彼端找到同類知音的藝術家們,才剛剛生成社群塊莖,開始滋長,綿延......

透過影音網絡一次又一次的表達,青年創作者們深入認識彼此並互相影響著,而不論嚴肅的社會運動或華麗的影音派對,現場激昂的身心感官頻率,亦熔鑄著參與的年輕創作者,每次的參與後再回到原來的現實脈絡中的他們,都已不再相同。就是在這樣與現代主義式的創作者正好顛倒過來的情狀中,現在進行式中的「前作品」連結激發了「前作者」們,一次一次共同建構了屬於當下的場域空間。而量子社會就在這樣的重構之中,逐次改變了客觀現實,顯現出新的面貌來。


八、後記:國家機器與戰爭機器的永恆拉扯

在德勒茲與瓜達里的戰爭機器論述中,國家機器不斷地吞併收編戰爭機器,在宣判其為異端的同時,收割其開創的疆土。而戰爭機器在被征服的同時,卻也不斷將創造性的,革命性的鮮活力量,帶進國家機器之中,持續挑戰著國家的權威。兩者之間正如平滑空間與條紋空間,進行著永恆地消長纏鬥。

在國光石化落幕之後,彰化中科園區仍持續進行開發,由於園區未來將大量掠奪農地用水,因此南彰化農運人士已不斷進行搶水抗爭行動。 而新竹苗栗等地,亦持續進行著大規模的農地徵收與開發計畫。2012年底,在總統選舉的現實考量之下,國家機器一面與資本家進行更密切地利益結合,一面宣稱已完成了農村陣線所呼籲的「土地正義」,在立法院強行通過高度爭議的《土地徵收條例》、《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地政士法》、《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及《住宅法》等「土地五法」。逼使農民再次站上凱道,表達對修法的督促與不滿。

同時,東部海岸也在發展觀光業的前提下,密集的進行財團投資與土地開發。由於美麗灣渡假村,杉原海水浴場等地對在地人文自然生態劇烈的破壞性開發,而即將興建的環島公路網將破壞阿塱壹古道及台灣最後1%的原始海岸林,各地亦持續進行不斷抗議活動。 2012年初,由於暫定為自然保留區的審查期限即將到期,屏東環盟發起守護阿塱壹古道行動,由二十幾個公民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共同參加「白海豚搶救綠蠵龜」行動劇。宣告了各地烽火不斷的環保抗議活動,已透過網路與街頭的綿密聲援互動,成為彼此一呼百應的行動網絡。

    台灣在上個世紀末經歷了解嚴及族群,性別的板塊劇烈振盪,而本世紀的台灣在全球化浪潮及氣候暖化現象所急迫面臨的環境、農業、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等課題之下,勢必將持續進行國家技術官僚開發思維與公民運動之間的拉扯角力。而影像在烽火之中,既不斷投擲訊息、情狀與感受,擔任最敏感的末梢神經系統,也同時在緊繃氛圍中,開啓了跳脫當下時空限制,任意穿梭游牧的艾甬時間之門。它們之中,僅有少部份將被流傳記頌,大部份將隨著時間消融在數位資訊汪洋之中。然而對參與過這場網路與街頭洗禮的青年來說,他們在過程中開創了全新的互動遊戲規則,爭取並塑造出自己的未來樣貌,這樣的未來,方可以說百分百是屬於他們的。


註釋:
註一: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http://tepucd.moc.tw/
註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http://twsousa.blogspot.com
註三:認購彰化濕地http://et.e-info.org.tw/node/119
註四: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https://antictsp.wordpress.com/
註五: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http://fangyuan-tache.blogspot.com/
註六:網路媒體「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於2011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所言。
註七:1928 年,物理學者喬治·伽莫夫用量子穿隧效應解釋了原子核的 阿伐衰變。他想出一個原子核位勢模型,並導引出一個粒子的半衰期與能量的關係方程式。粒子不需要擁有比位勢還強的能量,才能逃出原子核;而可機率性的穿透位勢,逃出原子核位勢的束縛。
註八:國際關係理論學者Alexander  Wendt運用量子意識理論所建構的量子社會知識論主張。
註九:《聽大埔阿公阿婆的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7H_PIJAhG7A
註十:《太平路上的相思寮》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IMjBgTRgM
註十一:《納美人出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rgD3lBtPDY&playnext=1&list=PL1BAF35B82168EB29
註十二:《綠色俠客計畫-消失的農村》http://www.youtube.com/watch?v=UcMXJKpJf9w
註十三:《文化干擾》(Culture Jum)原為加拿大女導演Jill Sharpe的紀錄片作品,描述加拿大的文化行動者如何劫取/伏擊/巔覆既有的大眾傳媒空間,幽默尖銳地玩弄主流文化既定符碼,並傳遞批判性訊息。本片由筆者透過加拿大在台協會引進,在2006年鐵馬影展中播映,後由媒體觀察基金會發行,逐漸在學院文藝青年間廣為流傳,成為社運/藝術工作者經常引用的游擊式表現手法。
註十四:「筆電即我」http://www.laptopsrus.me/應新竹市百年影像藝術節之邀,舉辦「數位炫風VJ女子影音擂台聚」活動,廣邀世界各地VJ藝術家,並在台灣舉行為期三天的數位工作坊,吸引一批年輕VJ及素人們,紛紛上場演出。http://www.laptopsrus.me/hsinchu2011/performance/index_ch.html


參考文獻: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enie 2.Mille Plateaux )德勒茲  G.Deleuze  加塔利F.Guattari著 姜宇輝 譯  上海書店  2010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傅柯著 劉北城譯 桂冠出版1992
《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尚‧布希亞Baudrillard著 洪凌譯 時報出版 1998
《葛蘭西文選》葛蘭西Gramsci,Antonio著 人民出版社 2008
《反美學》(The Anti-Aesthetic :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 Hal Foster著 呂健忠譯 新世紀出版
《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  陳瑞文  五南出版  2010
《游牧思想  吉爾.德勒茲 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陳永國編譯  吉林人民出版
《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吳晟、吳明益/主編 , 有鹿文化  2011
《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謝志誠、何明修  左岸文化   2011
《2011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社區影像的場域發生與行動》新竹市文化局
〈觸覺空間與平滑空間-德勒茲論培根的思想特徵與問題〉陳瑞文 《現代美術學報》14  2010
〈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的心物二元論  Alexander Wendt量子社會科學理論的分析與批判〉  
莫大華 《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一期  2010
〈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青年串聯〉黃裕穎、林樂昕、周秀樺 邁向參與式民主的挑戰與實踐研討會
 台灣智庫 2011
反國光石化資料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noguoguang/
Taiwan Tech管理資訊系統實驗室 http://140.118.9.116/mislab/

小型影展的姿態政治

 

小型影展的姿態政治                                                                        陳怡君
Gestural Politics of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s in Taiwan



一,在全球化年代崛起的小型獨立影展

    在上個世紀末逐漸發展成熟的寬頻網路,及當代社會星雲密佈的電子傳媒體系,使影像的流通變得迅捷而無遠弗屆;而數位影音製作技術的發達,攝影機、個人電腦及投影機的普及化與輕薄短小化,則使影片從製作到映演的效率提高,門檻不斷降低。我們早就處在一個資訊四處充塞,影像比人巨大的超真實空間。而電影作為當代最具規模的文化產業,其表現技巧儼然具有集體催眠功力;其產量之眾,更足以令嗜者跌入無盡迷宮。
            
 另一方面,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分工,使資本主義進入前所未有的極端擴張。資訊、資金與勞力在全球快速流動,也造成貧富差距嚴重傾斜,勞動條件日益嚴苛等問題。台灣在解嚴後,緊接著面對的是急速現代化的環境惡化與城鄉差距,以及族群、階級、性別板塊的震盪位移。然而國家機器與主流傳媒長期袒護資本家利益,嚴重忽略了環境、人文、階級生態的基本正義;藍綠綁樁又銷耗掉過多社會成本;而主流媒體往往追逐浮華消費社會的紙醉金迷,怠惰了對當代局勢與社會現況的觀察分析。

    自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各種NPO組織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急欲填補台灣因長期戒嚴而空洞的公民社會。而數位影音傳輸的高速度與低成本,使影像不再是專業者獨享的神祕花園。世紀之交,影像逐漸被小眾組織視為最具親和力的應用平台,也造成了本世紀台灣眾多小型獨立影展的崛起。

    第一波發聲的小型獨立影展,大多由歐美學成歸國的文化菁英所創。女導演黃玉珊於一九九三創立的「女性影展」,以介紹歐美性別思潮及非主流女性電影為主,並極力發掘本地女性創作者,目前仍是台灣歷史最悠久,巡演規模最大的NGO組織影展。二○○一年創立的「和平影展」、「圓缺之間」,以人道關懷為主要訴求,向中產社會展開溫和游說。二○○五年以後的「動物影展」、「殺人影展」等,則以強而有力的具體訴求為中心題旨,影展作為整體策略中的一個環節,搭配簽名連署、媒體游擊戰、立法院游説、街頭遊行等,展開環環相扣的持續加溫。

    一般來說,影展是一相當耗費人力與財力的龐雜事件,然其物質層面卻往往難以平衡回收。主流影展挾國家機器與環球影視企業資本之挹注,得以龐大資金人力,在壓縮的時間內,將各種專業領域予以整合,環環相扣,舉辦一嘉年華會式的盛宴。然而NPO組織普遍面臨缺乏資金與人力的窘境,數量眾多的小型獨立影展,雖然叫好叫座,卻經常無以為繼,工作人員流動率也十分驚人。

    一方面由於物質基礎上的困窘,一方面則基於對連結來自不同場域同志者的重視,並考量其能見度的最大效益;因此,小型獨立影展經以無窮的應變能力與自力救濟精神,拼裝手邊可能擁有的任何資源,形成一種立基於務實基礎上的無畏實驗精神,也因此開展出較具流動性與多樣性的展演樣態。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間,如浴火鳳凰般不斷再生的小型獨立影展,形態往往從複製大型主流影展,轉而開發適合自己生存與發聲的形式,並與各種表達與傳播形態做異質結合。影展的內容,也從專業者外部選片、徵件,到扶持新生代創作者拍片,並自產自銷,傳遞屬於自己的聲音。影展的策劃者,則從早期以中產菁英人道主義的態度,對他者做觀察與陳述,到後來由邊緣者主動採擷與應用影展模式,作為自我表述的管道。

    本文僅聚焦於弱勢者透過小型獨立影展,與主流社會展開對話、杯葛與游說的文化行動,及筆者自身參與鐵馬影展的實踐經驗,說明小型影展的多元變化特質及其操作思維,並提出對台灣小型獨立影展初步的觀察分析。

二,鐵馬影展:一個小型獨立影展的發展變遷歷程

二○○五年創立的鐵馬影展,從與小眾獨立電子媒體合作,逐步跨到與第一線的在地社會運動結合,並從地方文化特色中發展出影展形態及周邊活動,嘗試成為一個與在地庶民共同製造的實驗性影展。

「鐵馬影展」首先是由電子媒體「苦勞網」的孫窮理、程彩倫所發起,並邀請具影展實務經驗的王藝樺、孫銘德、陳怡君,與苦勞網記者徐沛然、林詩凱、曾曼琳等陸續加入。第一屆影展將焦點鎖定在國內當時以社運為主題及或具有相關論述潛力的影片,透過社會學者、社運實踐者及紀錄片工作者對每部影片的專題探討,深化並開展了紀錄片作為見證與論述平台的社會潛能,並作為台灣當代社會運動的階段性困境之互補與反思。

基於當時台灣從國家機器到主流媒體,將加入WTO炒作成全民奮鬥目標,第二屆的鐵馬影展,將視野拉對全球化的反思。除了深入探討歐美,亞洲到中南美洲各地烽火連天的反全球化運動,從經濟現況對資本主義提出考掘與批判,也介紹了各種從當代大眾消費文化的反思中誕生,以小眾傳媒為平台的實驗性文化運動。

第三屆及第四屆的鐵馬,除了延續前面開創的格局,並深入介紹塗鴉、龐克等從青少年次文化與第三世界傳統文化中誕生,與強勢消費文明進行辯證與纏鬥的藝術形態。第三屆亦嘗試為全球烽火四起的社會運動作中繼連結站,與亞洲各個具有運動能量的小眾傳媒,進行跨區域的連線與合作,並邀請台灣社運界與之進行對談。第四屆,則與台灣各地的小型獨立書店,進行合作巡演,將觸角伸入理想主義者辛勤耕耘的在地社區。

    前文提到,影展需要由眾多由不同專業者共同協力,亦需要在緊湊的時間內,將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才得以竟其功。而小眾影展在毫無經費挹注之下,僅能對理念相同的學者、理想主義青年,乃至各自的前輩、同志親朋,進行人力勸募,讓影展得以勉力完成。然而其主事者的心力與勞動消耗,往往大過於其所能負荷。社運界原本極敏感於意識形態與路線爭議,年僅四歲的鐵馬影展,也經常面臨分崩離析的處境;憤怒青年彼此指責,耗盡心力者提前憾然離開,組織內耗與人力替換頻繁的問題相當嚴重。

在此之前,鐵馬內部即討論到,歷年來雖然在主題及選片上,力求以批判精神引介經濟、社會、人文與藝術等多元課題,與主流影展標識出不同視野,但其形態仍與主流影展類似:一方面導致經費與人力門檻無法負荷,一方面也重複了城鄉差距與機構依賴,雖可成為城市文藝青年呼吸新鮮空氣的窗口,畢竟對社會現況的理解或改善有限。而部份鐵馬成員也認為,如果沒有從當代台灣的現況與課題出發,對當代全球運動現況的介紹,將無法擺脫傳統影展的文化買辦式功能。

    因此第五屆的鐵馬影展,新加入的策展成員陳慧敏,與舊成員陳怡君、曾曼琳,共同試圖將影展作為溝通界面的潛能再次開展,將放映現場拉到街頭或傳統聚落的露天廣場,同時也嘗試與草根社運團體共同策展,與弱勢民眾一起面對迫切課題,並從在地文化特色中,發展出影展的可能形態,為影展找尋新的能量與形態。

基於全球化時代暖化議題的迫切性,以及鐵馬成員過往的參與淵源,本屆鐵馬將影展主題定位在環境運動。投入地點則包括台灣反核運動最淵源最久遠的貢寮及東北角海岸;以及因彰濱火力發電廠、國光石化工業區及中科園區陸續進駐,而成為環保一級戰區的彰化濱海平原。

    在地社運工作者跟小眾影展,有某個程度的困境重疊:其一,全都缺人、缺資金,在實務工作上誰也幫不了誰的忙。其二,所探討的課題,雖然受到少數識者的支持,但一般民眾卻常因陌生而產生排拒感。當鐵馬成員進一步了解到,這些草根社會運動,正面臨被資本-傳媒-國家機器與地方派系打壓操弄、抹黑分化,內部成員意見僵持不下,甚至不敢公開支持的窘境時,不得不另闢蹊徑,以影展搭造一個向中產民眾溫和溝通、爭取支持的平台。同時,自知小眾紀錄片吸引民眾的功力有限,鐵馬拿出了自力救濟的混搭拼裝精神,從廣結善緣開始做起。

首先是傳承在地的文化根脈。「綠色主張工作室」的粘錫麟老師,自一九八六年鹿港反杜邦運動起,即長期參與環保運動至今。一九九八年,因保存地方歷史建築,一群大學生組成了「鹿港發展苦力群」,適逢其中成員陳文彬因主演金馬獎最佳電影《不能沒有你》而走紅,鐵馬便邀約阿彬返鄉站台,藉此號召分散各地的知青返鄉。同時,透過與鹿港高中蔡淑卿老師合作讀影會,吸引地方上更多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加入。

而貢寮離長年舉辦台北縣海洋音樂祭的福隆非常接近,共享同一片海平線景觀。由紀錄片導演崔愫欣等人長期在地耕耘的「綠色行動聯盟」組織,十年來在海洋音樂祭中,發揮滴水穿石的影響力,與歌手們建立了深厚交情。而在中台灣,「主音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等樂團,加上身兼記錄片導演及歌手的紀文章,皆是在地駐紮並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先覺者。因此,這些具有體制批判精神,才華洋溢且富群眾魅力的獨立音樂歌手,就成為鐵馬積極爭取的盟友了。透過慧敏及愫欣的邀約,貢寮場共有巴奈、拷秋勤、吳志寧等十一個樂團參加了這場盛會。其中吳志寧還以破天荒的跳樓行情,幫忙組起了專業級的音響設施。而中部場則由農村武裝青年、主音樂團、紀文章等共挑大樑。

    同時,鐵馬在PTT等網路上對外徵召志工,也許是暑假剛剛開始,馬上就有許多公立大學人文相關學科的學生主動加入,組成了陣容龐大的志工團。當然這時候,如何讓每位參與者感覺到踏實的學習與付出,又是鐵馬成員另一個課題了。貢寮的綠色行動聯盟,長期與在地小農協力各種農產品的行銷。因此,上山擠羊奶、學做饅頭,紛紛成了志工團的選修項目,而充滿大自然氣味的在地農產品市集,也就成為影展現場最熱鬧的周邊活動了。

    總之,相對於堪稱奢華的周邊陣容,讓鐵馬成員苦惱的,反而是片單及播映工具。面對聽不懂英語又看不清楚字幕的在地老人家,前幾屆影展在國際邀片上的洋洋灑灑,此時完全施展不開,鐵馬決定以台灣紀錄片為主,再穿插和本地現況相類似的韓國記錄片為輔。在韓國片放映時,主持人慧敏還到一群老阿媽觀眾旁邊充當說書人,同步解釋劇情,及時溫暖了老阿媽們疑惑的鼓譟。而放映工具,除了鹿港場的《不能沒有你》,租用老式露天35mm放映器材外,鐵馬以夜市攤位設備的靈感,自製了一組機動組合型銀幕,加上一台投影機與DVD放映機,就準備要跑天下了。初時一切順利,但成員沒把彰濱沿海的九降風威力估計進去,到了芳苑海邊的廟前廣場,經過數個小時與海風的搏鬥,銀幕不得不豎起了白旗。

    不過,新策展人慧敏與志工的潛力,在台中國美館派遣工事件發生後,火力全開。志工們因應國美館的前衛氣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抗議遊行轉化成行為藝術,同時自製系列實驗影片,效率與創意同樣驚人。因此,鐵馬也就多生出一場以都會年輕人為行動主角的台中場了。這次的實踐,讓鐵馬開始思考展覽的邊界限及其跨越。未來,鐵馬將持續嘗試,如何讓靜態被動的訊息接收者,成為抹除邊界線的生命情境展演者,同時也讓觀者在事件進行的當下過程中,一同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三,弱勢與異端的生命政治

    一九九零年代起,向來由中產菁英所擅長的文化展演領域,產生了眾多從邊境席捲而入,無法被忽視的新思潮。台灣解嚴後蓬勃的社會運動,從最初亢奮激情的街頭抗爭,接著沈潛省思,遁入草根街坊社區,進行細水長流的思想耕耘,最後終於以藝術再現的型態,與冷漠的中產菁英展開杯葛、對話,並透過作品的展演發表,積極展現自我,而釀成一股截然不同的總體政治美學。

    第一波的行動者來自於性別領域:成長於經濟奇蹟的X、Y世代,對一夫一妻異性戀家庭制度,及其壓抑的性與性別意識,早已感到不耐。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曾在二○○五年舉辦首屆「亞洲拉子影展」,以深化亞洲各地的女同性戀社群之對話交流及創作為宗旨。數量眾多的短片與實驗電影,討論了性慾、性別、家庭及社群關係、社會正義和女同運動等多樣議題。充分展現了女同社群的充沛能量。

在上個世紀具有濃濃陽剛味的藍領工人運動,本世紀則同時在階級與性別領域戮力前進。她們以認同,陪伴與牽掛的態度,對被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擠壓到社會邊陲的弱勢者,持續給予支持。不僅爭取修法,協力食衣住行等生命基本需求的照護,還積極透過影像,文學作品的發表,爭取主流社會同理心的凝視目光。這些作品或透過長期陪伴與集體創作,使運動者與被攝者成為緊密的共同體,或以第一人稱自述,從被不義體制所窒息的迫切生命需求為出發。以素人的質樸筆觸,承載難以想像的重量,在艱困的物質基礎上,尋找表達與發聲的可能性,而將其生命經驗轉換成獨特的訴說形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勞動‧轟拍‧樂園」影展及「移工攝影展」,及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一連串紀錄片製作發表。

2006年,具有製作紀錄片經驗的TIWA工運人士陳素香,原本想拍攝基隆倉運連工會的紀錄片,後來卻帶這些連結車司機們一同拿起攝影機。她設計課程,找來不同老師輪流授課,又從網路號召了一群熱心年輕人,與工運人士共同充當助教,就這麼開始展開了一對一式的教學,順利完成了七部影片。 這些課程為一群陷入產業蕭條,工運谷底期與中年危機的工人們,開啟了久違的學習樂趣。透過影片對自我的生命詮釋,一群原以為熟悉不過的好漢們,深刻認識了彼此私領域中溫柔羞澀的一面。而這些樸拙生猛,充滿力道的影片,與學院科班截然不同,他們自稱為「打群架的美學」。影片以「勞動‧轟拍‧樂園」為名,先在倉運連工會大會時現場放映,接著對一般民眾發表,皆大受好評。隔年又跟工殤協會合作,進行第二屆的影像教學。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不僅進行影像製作,亦舉辦國際論壇與娼妓文化節活動,並於二○○七年舉辦了「春光疊影—妓女聯合國紀錄片影展」,從底層社會、邊緣族群的視角出發,透過影像,對當下的國際政治、社會現象提出不同視野的觀察和分析。同時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娼妓文化工作者,用濃烈艷麗的身體展演方式,進行跨越族群,階級,性別的身體政治文化論述。

    而位於都會邊陲的都市原住民部落,以及樂生療養院的漢生病患,因為為都市開發的壓力,以及國家機器對土地使用的工具理性思考,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由於三鶯部落等在河濱自力造屋的都市原住民部落,長期遭到縣政府的拆遷驅趕。二○○八年,多位台北縣溪州部落的住民及關心人士,策劃了「Swing River漂流河岸都市原住民文件展」,企圖透過溪州部落編年史及散落於台北縣各處的原住民部落(從早期花東新村到近期的三鶯部落等)之相關影像作品與文件,完整呈現都市原住民的遷移史。後來文件展雖未收集完成,但仍巡迴各校園舉辦音樂會與影展,成功串連了各校的原住民與異議性社團,作為部落面臨拆遷時的後援。

自二○○五年起,因不滿政府捷運計畫準備拆遷樂生療養院,而展開一連串請願與抗爭的「青年樂生聯盟」,並集結了各方文藝青年,定期在樂生療養院內舉辦音樂會與影像展,亦經常以極具活潑創意的網路串聯,邀請各方中產知青,共同對公部門進行喊話。而持續拍攝樂生相關影像記錄的平烈浩,則將所有相關的影像記錄,整理成線上資料庫,展開了有別於線性時空敘事邏輯的數位化展覽形態。從認知思考、自我表述到組織串連,成長於網路世代的年輕人,以高度自主性的地下莖式水平延伸,取代過往社運團體嚴密的垂直組織領導,展開了屬於二十一世紀的公民社會遊戲規則。

四、結語

    或許是主流社會傳統的弱勢關懷形態,經常始於人類學式的參與觀察探討,終於將其納入國家機器教化進程。較少讓其對象自我陳述,而經常停留在勵志溫馨,人道主義關懷,可以說其實是中產大眾的一種集體自我救贖儀式,但終究無法改變弱勢者在主流社會中的邊緣處境。因此,最近在一部紀錄片首映場合,聽到一位被攝-運動者說;「一切靠自己,反正也不會有人來替你做。去尋找任何訴說的可能方式,去趨近你愛的東西就對了」。善哉此言,簡單含括了大部分小型獨立影展的態度。面對一切關懷都可成為文化展演,而貧富差距鴻溝依然越來越難跨越的當下社會,手無寸鐵螳臂擋車的小眾文化工作者,實在很難有天真樂觀的理由。

    然而,文化行動者因其強烈的表達、質問、溝通動機,仍極力跨越物質的、認知的、實務經驗上的種種困頓,以不能不分享出來的摯熱溫度,在無人的邊境處戮力地盛開。即使稍縱即逝,然而其噴洩而出的能量,只要曾經歷過其共鳴與感召的觀者,皆無法輕易忘懷。此種分享與連結的溫度,不僅是向主流思維及共犯結構杯葛非難而已,其早已超越傳統以來主流藝術的他律系譜,而形成一種政治與美學的總體革新,一種充分盛開卻未必招搖自我,而是張開雙臂擁抱來者的姿態政治。類似的文化行動者,不只出現在小眾獨立影展,同樣在影片製作、文字書寫、音樂、劇場與視覺藝術等領域付諸實踐。他們不僅各自以其宣揚的價值觀,開展了令台灣主流社會不得不重新審思的多元開闊視野,及尊重差異者的包容態度。其最珍貴的特質,也是其共通之處,即是這種作為文化行動者的姿態政治。他們各自看來也許微小,卻連結成夜空中的一片繁星。而本文即試圖管窺星空,畫下其中的局部星座圖。




參考資料;

鐵馬影展   http://www.facebook.com/IronHorseFilmFestival;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貢寮諾努客   http://taiwannonuke.blogspot.com/
女影網  http://www.wmw.com.tw/
財團法人廣青文教基金會  http://www.kuang-ching.org/index.php
p事網  http://www.peace.org.tw/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http://www.taedp.org.tw/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http://www.east.org.tw/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http://coswas.org/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http://gsrat.net/index_co4.php
勞動轟拍樂園    http://www.wretch.cc/blog/icle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http://www.tiwa.org.tw/
青年樂生聯盟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
Swing River漂流河岸都市原住民文件展  http://sites.google.com/site/swingriver/
台灣國際民族志影展  http://www.tieff.sinica.edu.tw/
CNEX基金會  http://www.cnex.org.tw/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http://zh.wildatheart.org.tw/
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http://goldensugarcane.pixnet.net/blog
城市游牧影展 http://urbannomadfilmfest.blogspot.com/
台灣地方志影展  http://blog.roodo.com/localvoice;http://egging.myweb.hinet.net/
南方影展 http://southfilm2009.pixnet.net/blog;http://southfilm2009.pixnet.net/blog  

本文登載於藝術觀點43期   策展機器與生命政治專題    小型獨立影展次單元

作者為紀錄片工作者/策展人/社區影像教育工作者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日前任職於新竹影像博物館,2006參與鐵馬影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