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老照片致敬計畫

 在鹿港,從小閱讀前輩先賢的作品與軼事,但少有機會看到他們的音容笑貌。近年來,關於台灣文化史的

影像、名人日記、傳記資料越來越豐富。陸續出土的老照片,提供了一個極有趣的時光隧道入口,讓人想

像力迸發。


與攝影術剛發明的二十世早期,拍照是一件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寫真館以慎重的打燈、陳設與擺拍,透過

一道穿越暗箱的光束,將容顏凝結於銀鹽顆粒中,再經由暗房的複製沖洗晾曬,將一頁時光的切片,收存

在自己與親友的相簿,流傳給後代。


1930年代的台灣,都市中產階級興起,寫真館也更為普及。時髦年輕人偕同好友到寫真館拍照,蔚為流行

,攝影風格更加青春多變。戰後鹿港傑出的攝影家如許蒼澤、黃季瀛、林彰三等,以「決定性的瞬間」美

學,捕捉周遭世界的吉光片羽,不僅將片刻化為永恆,亦直探表像中的內在真實。


而當代生活中,人人都有輕便的影像設備傍身,影像流傳極為迅速,後製變造亦極普遍。透過影像自

我表達,成為人人生存的必要功課。網路世界中影像訊息爆棚,虛實交錯難辨,眼見不一定為憑。但經過

精巧設計的影像投放,已是人間呼風喚雨的關鍵 ; 掌握大數據,進行精密濾篩、分析,則成為權力者控制現況、預言未來的鑰匙。


馳騁想像,抒情寄懷,是人類的天賦本能、文明發展的動力。歷史影像檔案,則是人類思考我是誰,我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參考座標,也是未來人類不斷挖掘靈感的重要礦藏。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歷

史詮釋觀點。從歷史檔案中,我們不斷選擇符應想像的片段,重新組構出屬於自己的時空視野。


古印度《奧義書》中的梵我,梵即我,我即梵,梵我一體佛教《阿含經》發展出無我思想:自我自在之體為人我,實有之法性為法我,執此二我者,皆為妄見 ; 佛洛依德則為,自我始終擺檔於本我、超我之間

 

在台灣寫真館的發軔時期,「二我寫真館」的名字,是否已揭示,鏡中所呈顯的我,是人們想像中的理想

自我形象?而處於當代景觀社會中的人們,如何透過視覺圖像,展現自我?真實的我與資訊洪流中的形象,

又有什麼樣的對位與辯證關係呢?


以此為靈感,我開始收集鹿港前輩前輩文人的老照片,並發想一個邀請當代鹿港文化工作者自我展演/向前

輩文化人致敬的「攝影人類學實驗計畫」。


2018年,我開始邀請鹿港各世代的文化工作者,選擇一位想致敬的前輩文人,及一張老照片,據此討論並

重現情境。我請這位當代文化人擔任主角,由他選擇服裝、道具、場景,拿著象徵自己精神的小物件,來展現「我是誰」。我則以類似老照片的構圖進行拍攝。再透過訪談,呈現文

化工作者對前輩及時代的詮釋,藉此探討兩張照片中所呈現的文化特質。

 




左為施梅樵、右為許劍漁(許常惠祖父)。照片擁有者:許常惠。典藏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左為陳昭坤、右為許志郎。2018  /鹿港 /陳怡君、黃誠育攝影。

 

  

施梅樵(1870~1949)

古典詩人。字天鶴,壯年號雪哥,中年更號蛻奴,晚號可白。彰化鹿港人,早年師承黃瑞符、

莊士哲。其父施家珍曾任福建福寧縣學教諭,因被誣勾結施九緞作亂,舉家赴泉州避難,流離

失所,憂憤而卒。施梅樵天資聰穎,工詩書,24歲以案首入泮,然因乙未割臺,避亂晉江,返

臺後,僅以詩酒遣懷,胸中不平之氣,化諸文字,作品質與量皆可觀。與詩友洪月樵、許夢青

、蔡啟運等人創設鹿苑吟社,曾加入鹿江詩會、中州敦風吟社,並任大冶吟社顧問。生平雲遊

彰化、豐原、臺中、嘉義、臺南等地,設帳教學,桃李滿天下。常以書畫與人交遊,在臺中開

業「醉墨堂」,求書者眾,與鄭鴻猷並稱「鹿港雙璧」。著有詩稿《捲濤閣詩草》、《鹿江吟

集》。後者為其姪施讓甫按詩體分類編次、排印行世,名為《鹿江集》。

(摘自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庫、台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許劍漁(1870~1904)

字炳如,一字荊石,或經石,泮名夢青,號劍漁,又號雲客、冰如、高陽酒徒。彰化人。幼聰

穎,為清光緒間庠生。乙未割台時,從異地馳歸鹿港,連絡生員士紳,共謀抗敵。乙未七月初,

隨練勇赴八卦山抵禦日軍,惜戰事失利,適弟藹庭遽卒,逾年春,兄蔭庭亦卒。公懷折翼之痛,

傷時局之艱,幽居鄉曲,日惟飲酒行吟,以抒悲憤。每飲必醉,狂歌痛哭,或醉臥廟階,旦醒

始回;或閉戶孤吟,三日不出,鄉黨皆以怪人目之。其詩風格悲愴激越。施梅樵評曰:「悲壯

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可望其肩背。」日本當局履欲重金聘其執掌鹿港公學教席,皆不從。

1901年,與洪月樵、蔡啟運等詩友,倡設「鹿苑吟社」。英年早逝,其文孫許常安彙集平生著

作為《鳴劍齋遺草》。(摘自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庫)




陳昭坤(1975-)

生於鹿港,止水齋書法研究室主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彰化縣福興國中國文教師。致力

於書法教學、創作與研究,研究領域為硯文學、書法美學。曾獲明宗獎首獎、磺溪獎首獎、中山

青年藝術獎中山獎。作品獲明宗書法藝術館、國父紀念館、彰化縣美術館、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

心典藏。


許志郎(1975-)

鹿港人,任職福興鄉公所,喜好文藝,樂在學習。暇時以寫書法,研究測字學為樂。

 


莊垂勝與葉榮鐘(右)  1920年代/霧峰林家/典藏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李宗學與許鉅煇(右)   2018  /鹿港國小 / 陳怡君、黃誠育攝影

 

 


莊垂勝(1897-1962)

生於彰化鹿港,作家、詩人、社會運動者。曾任林獻堂先生秘書,畢業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創辦中央書局。戰後成為國立臺中圖書館首任館長,著有《徒然吟草》等書。 


葉榮鐘(1900-1978)

生於彰化鹿港櫟社成員,台灣文化協會幹部,曾任林獻堂先生秘書、《台灣新民報》記者、「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著有《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灣人物群像》等書。施纖纖執教於鹿港女子公學校。 


李宗學(1986-)

鹿港文史工作者與導覽老師,任教於鹿港高中。長期舉辦「走讀鹿港」活動,於FB「鹿港學哥」粉專,發表在鹿港及各地的文史踏查歷程,串連各地文史愛好者,一同從事文化保存與活化 

許鉅煇(1985-)

牛墟頭許家後代。返鄉修復位於民族路的老家,創立勝豐吧,販售各國精釀啤酒與咖啡,成為

鹿港文青的聚會勝地。二樓橫街工作室則串連在地新生代,共同推動「保鹿運動」。

 

 

 

(照片將陸續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