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舊城內市街圖局部 昭和三年(1928)
上個世紀初,一位斷臂的前左翼文青,揭開了台灣現代劇場的序幕。1921年,一群知識精英與熱血青年,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透過刊物、演講、文化劇、活動寫真等活動,宣揚反殖民、民主、平等、自由精神,為普羅大眾帶來現代性的價值視野。1923年,一群留學廈門、日本返台的新劇愛好者,組成了台灣本地最早的新劇團體。之後,文化協會與新劇密切合作,為1920年代台灣的第一波新劇運動,帶來活動量極為旺盛的千重浪花。但新劇成員對左翼社會運動的投入,也使其面臨重重波折。本文試以新竹市為舞台,透過文協新竹支部所成立的新光社,及其活動軌跡,探討文協與台灣第一波新劇運動的關係。
一,新竹座
「久歎市況沉寂之新竹街,自此次舉行衛生展覽會,各處男女絡繹而來,市上殊極混雜。入夜全街商店,皆點燈籠,或設臨時電燈,到處蓄音機高唱入雲。此一團,彼一團,人如蟻聚。城隍廟口,則有瀟灑班之小正音;內媽祖宮,則有南管七子班;城南橋畔,則有矢野動物園;新竹座開演支那人大奇術;東瀛旅館藝妲唱;其他各旅館,或唱子弟曲、採茶歌,百戲膛答。加以星製藥所設之廣告臺,電燈明滅,高照數丈,遂使全市變為有聲有色,誠屬當地空前盛況也。」
(1915年4月五日《台灣日日新報》)
左:明治 41年7月21日《台灣日日新報》竹塹俱樂部開幕情景。右: 新竹座(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二,從文協到新文協
文化協會的創始成員,多為留學東京的仕紳家族菁英子弟。一九二零年代,社會主義思潮在全球風行,由於殖民政府的經濟壓榨,島內青年思想亦逐漸左傾。1923年在彰化成立的鼎新社(註3),是中部無政府主義的發軔社團 ; 同成立的臺北青年會,則是當時左翼青年集結的大本營,曾任文協重要幹部的蔣渭水、連溫卿、王敏川等都是其中成員。
然而這群進步青年之間的價值觀衝突,不斷擦槍走火,造成了文協的內部分裂與轉型。1926年底,文協於新竹公會堂舉行第六次全國大會時,重新修改會則。蔣渭水、蔡培火、連溫卿各提出一個方案,相持不下,約定於隔年一月三日,在台中公會堂加開臨時總會討論。因蔡培火未將連溫卿案傳給眾人,臨時大會前夕,連溫卿號召大量左翼青年加入文協,使連案在會中獲得大多數人支持。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文協創始成員因而相繼退出,另創民眾黨,分道揚鑣。
文協彰化支部的賴和,在新文協的機關報《大眾時報》創刊號中,發表〈前進〉一文。有感而發:
「在這被黑暗所充塞的地上,有兩個被時代母親所遺棄的孩童。.......他倆感到有一種,不許他們永久立存同一位置的勢力。他倆便也攜著手.....,自然忘記他們行程的遠近,只是前進,互相信賴,互相提攜,為著前進而前進。」
新文化協會主要幹部(後排右一林碧梧、右二林冬桂,前排右一鄭明祿、右二王敏川(國家文化資料庫)
三,新光社
新竹不但是文協發生分裂的場景之一,也是分裂後新文協的活躍舞台。而新文協除了發行機關報紙大眾時報,也積極透過新劇,組織串聯全台各地的文協分會與進步青年,並藉此對大眾宣傳號召。
1926年11月,新竹文化協會的負責人林冬桂,邀請了鼎新社分裂後重組的彰化新劇社成員周天啓,前來協助新竹支部成立新光社。團員有:林冬桂、彭金源、陳金城、郭金溪、朱墨、賴火生、戴雙喜、賴穀教、郭錦和、陳條枝、葉土火、林塗、謝江坤、楊國成 、蘇振鎰、李傳興、吳通、陳繼章、李維鯨、陳旺、周榮福、余金瑞等(註4)。當年度11月25、26日,便在新竹座首次公演。
當時的新竹座,位於新竹市今勝利路、武昌街口。戲院創辦人高松豐次郎,曾是活躍於社會運動的左翼文青、現代戲劇的推動者。自治警事件以來,文協與總督府經常處於緊張關係,新光社卻在日人經營的新竹座初登場,可窺見當時戲院開放多元的生態。
文協新竹支部的元老之一黃旺成先生前往觀賞公演,在日記中提到新光社:「十幾天練習便能出演,真聰明亦真好膽」。而公演當天,擔任指導的彰化新劇社,亦前來演出助陣。黃旺成對其劇目《我的心肝肉兒》則評道:「忽而令人悲,忽而令人喜,熟練的功夫,就是專家亦不過如此」(註6),可見這個台灣最早的新劇團體之功力。
《臺灣日日新報》也報導道: 「這番由林冬桂氏主催。在新竹座開演文化劇。目的為改良 社會風化,增進文化思想。第一日即二十三日,劇目為父歸及良心二齣。腳色安閑,情景迫真,大博觀覽者好評....第三四兩日,則由彰化方面聘請斯道先覺者上壇,兼為施乾氏愛愛寮宣傳其宗旨。」
這裡提到「由彰化方面聘請斯道先覺者」頗有意思。「彰化方面」,應是指周天啟及鼎新社,「斯道先覺者」,最有可能的便是組織「星光演劇研究會」的張維賢了。1927年,「星光演劇研究會」曾為施乾的愛愛寮募款,在大稻埕永樂座與萬華,公演《金色夜叉》四天。看來新光社這個初生之犢的公演,也是當時一南一北兩大新劇領頭羊的大會師呢。
文協文化劇劇照 (國立台灣文學館)
1927年初,文化協會新竹支部的負責人林冬桂,與新光社在大甲、苑裡、苗栗、新竹、基隆各地巡演(註7)。《臺灣日日新報》寫道:「新竹街新光社文化劇。荷蒙各界有志者援助。服飾器具,翻然 一新。客歲在新竹桃園兩處開演,頗得好評。此次為促進文化起見。欲輪地開演,以達宣傳文化,增進美風之目約。....九十兩日在大甲郡大甲。十一日在苗栗郡苑裡。古曆元旦日在新竹。古曆 一月二日及三日兩日間,在苗栗。其次則擬定在基津開演云。」
但在一九二七年二月一日,總督府突然展開全台「黑色青年聯盟」(註7)大逮捕,鼎新社許多重要成員被羈押,新光社也有多位成員被傳喚。不過,新文協與新光社越挫越勇,排練與演出更加積極。
1927年2月27日, 由文協創始成員主筆的《臺灣民報》,也報導了「新光社文化劇的近況」:「新竹街在住的文化協會員林冬桂外十四名、為社會教化並改革臺灣在來的戲劇的起見,而組織之文化劇。自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在新竹開演後,諸演員撥忙、每夜在支部很熱心的研究,頗有成果,各地熱心新劇之同志,無不爭先聘請,因意注在社會教化和戲劇的改良,凡有開演時劇員之態度,很慎重的、很熱誠的、所以都受各地之稱讚。就中六十六歲之老儒,曾子敬氏,無不激動著臺灣的老先輩了。」(註8)。
三月三日,新光社於新竹座演出。頭齣《乞食社會》遭禁止,續演《復活的玫瑰》、
《父權之下》。三月二十四日,新竹座文化劇,持續活躍,演出《新聞記者》、《張文祥刺馬》。如此發光發熱,感動了不分派系的文協創始成員們。
四月份,兩名主要成員彭金源、陳金城因參加「同情高雄機械工友罷工」講演會,彭金源被打致腦震盪,蔡培火還陪他們北上請蔣渭水診治。
在林冬桂的掌舵之下,新光社持續積極串連文協各地社團,包括桃園青年讀書會、通宵青年讀書會及及演劇研究會、苑裡青年讀書會及及演劇研究會、北港青年讀書會等(註9)。1927年1月台南文化劇團成立時,新竹班曾到場協助指導
;
六月,新光社再於台南市南座演出四天。1927年9月,北港民聲社成立,彰化新劇社與新光社成員亦出席觀摩。1927年,新光社堪稱台灣行動力最活躍的新劇團體之一。
五,林冬桂生平
林冬桂1938年於北投 (林麗京提供)
文協新竹支部負責人林冬桂是苗栗中港人,祖父曾任宜蘭都司,管理全縣兵事。改朝換代後,父親繫獄。在窮困的童年,他跟母親、哥哥賣花生維生,半工半讀。後來考上公費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得到新竹望族的青睞,締結親家,人生從黑白變成彩色。不過,他在鹿場公學校擔任訓導時,因揭發校長的貪污,被輾轉調職。1924年,他調到大里公學校塗城分校擔任主任時,參加了文化協會在霧峰的夏季學校,深受激勵。後來,他因烏日喀哩公學校罷課事件,遭到解雇。彼時,他的四女兒剛剛誕生,家中小孩嗷嗷待哺。幸好他受到文協資深贊助者楊良的賞識,1926年初,聘請他來文協新竹支部工作。
林冬桂在短短一年內,有不少建樹,從他代表新竹支部在文協第六次全國大會中的報告,可知他設立了巡迴文庫、會員研究機關,並將支部區域擴張至六家、新埔、關西、楊梅、湖口、後龍各庄(註11)。
六,新竹騷擾事件及其影響
《臺灣日日新報》剪報
昭和二年 (1927) 十一月三日,文協新竹支部召開「反對土地政策及產業政策」大會,新光社成員陳繼章及楊國成,在支部辦事處懸掛不妥文書,遭拘留二十天,受到警員的不當對待。同月二十七日,新竹街西門媽祖廟舉行政談演說,會前即已呈現緊張氣氛(註13)。
演說會聚集了三四百名聽眾,由新光社成員陳金城擔任主持人。因日警臨監,由台中文化協會本部來援的三名辯士,被命中止演說,於是主辦人林冬桂將「彈劾新竹警察的蠻橫」的講題加入議程之中。臨監的警部新家留次郎又命其中止,遂引起吵鬧。激憤的聽眾,把廟內的籤盒擲向臨監官,有二人遭到逮捕。於是林冬桂和辯士們一起到新竹郡警察課詰問。沿路追隨的群眾越來越多,從50名增加到兩百名,一邊呼喚一邊聲援。新光社負責人彭金源喊道「想要台灣人獲得幸福的人就去郡役所吧!」
; 社員賴老棕、葉杜火當天正在新竹座表演,也號召觀眾前來郡役所,數十名群眾因此前來聚集。葉杜火大喊「放開檢束」,「衝啊衝啊」;
楊國成、李維鯨、吳通、陳繼章則喊「早點放開檢束者」,(註14)。
警察再三命令解散,民眾反而更加喧鬧。陳金城喊道「台灣人要得到幸福就不要退散!」,郡役所內外局勢越來越不穩定。有人向郡役所投石,郡役所的玻璃窗被群眾的亂石打得碎片紛飛。州警務部發出了非常召集命令,動員全州管轄的警察前來鎮壓。拘捕現場的六十三名群眾。之後,當局開始搜查文協成員家宅,12月5日接著第二次大搜查,共檢束兩百多人,成為西來庵事件之後,逮捕人數最多的公共事件(註15)。
總督府認為,騷擾事件係文化協會幹部預先安排的有計劃示威運動,即時由台北派檢察官來監獄審問,一人一房不准通話。一審九個多月,檢舉一百零九人。經過調查,九十八名以騷擾罪起訴,押解到台北監獄去聽候判決。從西門外的新竹監獄到新竹火車站,一路均由警察拔劍站崗戒嚴(註16)。
新竹騷擾事件入獄前紀念照,前排右一為林冬桂。 (林麗京提供)
新文協幹部林碧梧、張信義家人,聘請了支持台灣社會運動的農民組合辯護律師布施辰治(之後成為日本眾議院議長)、古屋貞雄(日本農民組合、日本勞動農民黨成員,後為日本眾議院議員)、台北名律師永山,為全體犯人辯護。預審時,十九名免訴
;
在公判時,遭判刑者有七十一名。新光社成員陳金城、澎金源被視為聚眾、煽動投石的現場主要人物,判刑最重:陳金城懲役一年,林冬桂、彭金源懲役十個月。社員有林冬桂、彭金源、陳金城、楊國成
、陳繼章、李維鯨、蘇振鎰、陳條枝、葉杜火、吳通等至少十名,在判決時遭到較重的懲役。而鄭明祿、林碧梧、張信義、張喬䕃等八名新文協幹部,則被判無罪(註17)。整個事件,算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了。
新竹騷擾事件二審判決書主文 新竹騷擾事件二審判決書人名欄
即使如此,因新文協主要幹部林碧梧、林冬桂、鄭明祿、張信義、張喬䕃,在預審時等皆遭受將近十個月的拘禁,原來活躍的新文協頓失活動能量。在這段期間,以王敏川為首的上海大學派,取代了連溫卿為首的無政府主義派。之後,文協與農民組合密切合作,謝雪紅與台共逐漸掌握了文協的運作。
直到1931年,文協及整個左翼社會運動遭到總督府徹底掃蕩而消聲匿跡,轉為更細水長流的文化運動。
新竹騷擾事件出獄之後,林冬桂依然持續投入社運,多次被羈押。直至1929年6月,他因散發印有「實行八小時勞動」、「要求即時釋放解放運動犧牲者」、「反對土地政策,確立耕作權」、「反對苛稅雜捐」、「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要求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等口號的〈文化協會於1929年反對始政紀念日檄文〉,再次被當局帶走。因日人為難,不讓他女兒進入新竹高女就讀。為兒女教育著想,他決定舉家搬到大陸,從上海、青島,輾轉到廈門。直到戰後才回到台灣,在今金華女中任職。退休後,隨兒女移民到美國。
台灣第一波新劇運動中的新光社,像多變春天裡乍響的春雷,稍縱即逝。這群崇尚無政府主義的黑色青年,以劇場為媒介,透過活躍的各地橫向連結,號召了更多社會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奮身投入文協的理念宣傳行列,還來不及累積出紮實的社會實踐,沈澱更精緻的劇場美學,隨即被下一波時代巨浪所淹沒。不過,熱血青年不平而鳴,以燦爛青春燃燒能量,是文化協會留給台灣豐富的精神資產中,不該被遺忘的光譜,也是台灣得以成為今日的台灣,不能被遺忘的一環。
林冬桂1939廈門全家福(摘自《林家祖譜》)
註釋:
《台灣民報》
《台灣新民報》
《台灣日日新報》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4qBu8YPPd-9eFFYZTZZS2JueE0
《亞洲電影之創造及建設》 市川彩 東京國際映畫通信社出版部 1941
《台灣民族運動史》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 自立晚報出版1971
《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 楊碧川 稻鄉出版 1988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王詩琅譯 稻鄉出版 1988
《台灣電影戲劇史》 呂訴上 三民出版 1991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 邱坤良 自立晚報出版 1992
《日據時期臺灣領導階層之研究》 吳文星 正中書局 1992
《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 楊渡 時報出版 1994
《帝國之銀幕》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1995
《新竹市電影史1900-1995》 葉龍彥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6
《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 葉龍彥 玉山社 1998
《張深切全集》 張深切 文經社 1998
《台語片時代》 國家電影資料館 2001
《台灣戲院發展史》 葉龍彥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2001
《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 三澤真美慧 前衛 2001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矢內原忠雄著 林明德譯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3
《台灣老戲院》 葉龍彥 遠足出版 2004
《林摶秋-臺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 石婉舜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004
《灌園先生日記》 許雪姬 編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2004
《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2006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本帝國的臺灣國語政策.近代化.認同》陳培豐 麥田 2006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鶴見俊輔 行人出版 2007
《台灣電影史話》 陳飛寶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8
《王白淵荊棘之道》 莫渝 晨星出版 2008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柳書琴 聯經出版 2009
《展示台灣 權力、空間與殖民治理的形象表述》呂紹理 麥田出版 2011
《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蔡石山 遠流出版 2012
《在祖國與帝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環境》 三澤真美慧 台大出版 2012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下村作次郎等編著、吳佩珍主編
台大出版 2012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陳培豐 群學出版 2013
《黃旺成先生日記》 許雪姬 編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2015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白春燕 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21
《世界.啟蒙.在地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2022許雪姬主編 中研院台史所/2022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台灣文化協會鬥士林冬桂先生〉張良澤 台灣公論報 台灣文化專刊第二期 1984
《電影欣賞》73,74,75,94,98,100期 記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選集
〈電影是如何來到台灣的?重建台灣電影史第一章(初稿)〉李道明《電影欣賞》65期 1993
〈台灣電影事業發達史稿〉 市川彩著,李享文譯 《電影欣賞》65期 1993
〈台灣電影史第一章〉 李道明《電影欣賞》73期 1995
〈帝國、電影眼與觀看之道: 以《南進台灣》為例〉 蔡慶同
〈亞洲的超克?戰後日本近代性思想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石之瑜/曾倚萃《政治科學論叢》 36期 2008
〈東京劇壇的首位台灣劇作家--林摶秋與新宿「紅磨坊」〉 石婉舜/2002/台灣史料研究18號
〈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石婉舜 劇研究第10 期 2012.7月,P35-68
〈展演民俗、重塑主體與新劇本土化--1943年《閹雞》舞台演出分析〉石婉舜/2016/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2期
〈殖民地版新派劇的創成--「台灣正劇」的美學與政治〉 石婉舜/2010/戲劇學刊12期
〈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 1994/電影欣賞70期
〈日據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 1927-1937 交大社文所 卓于綉
〈日據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變遷〉1895-1945 中央歷史所 仰崇明
〈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 中央歷史所
〈日據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師大台史所 傅欣奕
〈日據時期社會組織對於電影的運用 以愛國婦人會與文協為例〉 淡江亞研江珮瑜
〈日治時期的日本電影與台灣精神〉黃仁 2008 https://showwe.tw/choice/choice.aspx?c=198
〈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漫談〉 李政亮 2020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8228
〈電影廣告百年物語〉 李政亮 2020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4594184?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頁〉 李政亮 2021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328892
〈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文協演劇十年再發現〉石婉舜 2022
〈文協演劇十年:新文類、革命武器與劇場公共領域*〉石婉舜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專刊 2022
〈新時代大登台 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白春燕 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