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鹿港福興街七連棟

 

 

  1940年代,站在慶餘堂門口看到的鹿港福興段大街    二我寫真館攝影

 

        位於鹿港中山路,福興街、和興街與與民族路交接處的七連棟長條街屋,立面簡潔優雅,是
 
1933年市區改正時期留存至今的典型現代主義風格 ; 內部建築更可上溯清朝中葉,每棟街屋都蘊
 
含了幽長時光的興衰更替。
 
       詩人洪棄生(1866-1928)形容鹿港的不見天五福大街:「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
 
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此區的長條街屋,綜合了店面、工作
 
坊、儲藏、居家等功能,因應商港密集貨舖及海島型氣候所需,面寬狹窄而進深長,每棟街屋有
 
三至四進,每一進以天井隔開,縱深可達80公尺,是目前五福大街老屋中,縱深最長、內部建築
 
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老屋群落。

 
此區西接六路頭,東鄰牛墟頭。自古以來便是鹿港貨物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時髦日用百貨、
 
美食及中西醫藥舖密集。十字街口對面,一端是知名餅店玉珍齋,一端是攝影家許蒼澤先生故居
 
長源醫院。往前不遠的和興街,自古以來染郊、布郊密集,更有元昌行、十宜樓、丁進士第與民
 
俗文物館等知名老屋。

但兩年前,原本八連棟的路口第一棟老屋,泉順藥局與民族路黃祖輝宅,已被拆除。今年正
 
對面以玉珍齋為首的六連棟街屋,又遭拆除一間。從馬路上可一窺長條街屋的格局。斑駁紅磚彷
 
彿一葉知秋,讓不少關心文化資產的鹿港人感到憂心:拆老房子的情形,近年在鹿港十分頻繁, 
 
在土地炒作節節高昇的年代,屋主把「破厝筒」拆掉,把地皮賣掉,有何不可?靠古蹟觀光而繁
 
榮的小鎮,正在遭受不可逆的市街紋理抹除。

消失的場景逐漸淡出雜沓的街市,僅存於老照片與舊紙堆裡。但是在老鹿港人的記憶與情

感裡,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故事,像是源源不絕的凜冽泉水。掬一瓢飲,躍入時光之河,像是依

稀能聽到恬淡的南管吟唱。若你走進長條街屋的內部,打開文化基因裡的天線,想像力的翅膀
 
便能帶你加入這首古遠的歌謠。


 約1960年代的路港中山路民族路交叉口七連棟                                                         許蒼澤攝影


一、區域文化特色

此區在日治時期,是鹿港書畫家與文人雅士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曾有多位知名書法家,詩人,在此成長,創業。這裡曾催生了影響鹿港深遠的書法組織 : 勵進書法會(詳細介紹請見後文),並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新生代藝術家。此區亦是鹿港藥郊的聚集地。藥郊五大主要成員中,有茂順,以及泉順( 註2) 金泉盛三家中藥房,位於這個街區。戰後也有慶安,泉順,東昇等三家西藥房,在此區營業。

目前從民族路口數過來第一棟街屋,中山路196號茂順中藥行,是鹿港營業中的最古老中藥行,內部保存著日治初期,現代化之前的中藥鋪樣貌。一走進去,從視覺到嗅覺,都可感受到恍如時光暫停的濃郁氛圍 ; 第二棟中山路198號,為簳郊領導人陳天爵,知名畫家陳來興、知名書法家陳昭坤之祖厝。據屋主說,這裡在清末曾是施九緞族人的產業,施九緞起義之後,才變賣給陳家(詳細介紹見後文) ; 第三棟中山路200號,既是知名書法家黃祖輝故居,也是他所創立的六洽紡織事務所所在地,周定山( 註3)曾在此處講學,後來租給其好友李東海開設布莊,培養了書法家李孟晉( 註4) 知名作家心岱兄妹,促成了勵進書法會( 註5) 的誕生 ; 第五棟204號德成堂,公部門指曾定為歷史建築 ;  第六棟206號為百年老店黃振裕布莊,日治時期總督府曾授與特殊布料在中部的批發專賣權 ; 第七棟208號,為大冶吟社( 註6) 創辦人、霧峰林家西席、知名學者莊太岳先生故居。他與其弟,台中中央書局創辦人莊垂勝先生,在日治時期文化運動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中198號,200號跟206號,都是中山路上縱深最長且保存良好的長條街屋之一,在206號建築物後方,仍保有清朝時期留存至今的槍樓。


  此區對面還曾開設百川醫院與陽春中藥行,兩位館主陳百川(字俊源)、林建元(陽春中藥店創辦人),都是知名的醫生書法家。街區中還孕育了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祖居地為中山路219號施美玉香舖)、知名攝影家黃季瀛等俊秀,地靈人傑,擁有大量值得後人珍惜的文化資產。而七連棟對街的百年知名餅店玉珍齋、白鶴屋、陽春藥局等老屋,其建築與立面設計之精緻度,允為全鹿港街區之冠。

 

        中山、民族路十字路口對面,則為攝影家許蒼澤父親許讀的長源醫院,目前已修復整理為「長源醫院影像館」。沿著民族路往前走,則有許勝豐、瑞美商會等六連棟歷史建築,由在地青年進駐,經修復活化再利用,頗有人氣。此區鄰近中山路元昌行、丁進士第、鹿港民俗文物館、牛墟頭景靈宮等修復活化完成的知名歷史建築。若妥善規劃,發展區域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全區可連結延伸成為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左圖:右手邊第一家「協成布莊」為黃祖輝先生之紡織事務所及晚年書房。二我寫真館攝影

右圖:     


二、七連棟的空間格局與風建築特色(以慶餘堂為例)



      

 

 

七連棟中的慶餘堂,是五福大街中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屋之一。其為典型的兩層樓長條街屋

格局,約建於清朝中葉。1933年因市區改正時拓寬馬路,拆掉了原初立面與店鋪前半部,目前立

為市區改正時期新建之風貌。其內部空結構,可上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整體面寬約五

公尺,縱深可達八十公尺。


                  

        慶餘堂中廳樓井與樓梯                                          從慶餘堂天井看中廳                                                    

 

老屋主體包括店面+前廳、穀倉、中廳、後廳四大單元,首尾相連。各單元之間以天井間隔,

每個單元裡皆包含廳堂,廚房與數間廂房。每座聽堂二樓,皆設有樓井,保持一二樓之間視野,

採光通風與運輸貨物的靈活通暢。

一樓廳堂採中軸線對稱配置,中央設有祀奉神明、祖先的三件式供桌:頂桌、下桌、八仙桌。

兩側則有太師椅、茶几及文人書畫掛屏。慶餘堂前聽主祀觀音佛祖,中廳則主祀廣澤尊王。廳堂

後方兩側各開一道門,分別通往後方廂房,與穿越各廂房之間的通道。 

               

 

慶餘堂空間格局:

第一進                                      第二進                    第三進                             第四進

一樓:騎樓+藥局+前廳+廂房+廚房與天井+穀倉+天井+中廳+二廂房+廚房與天井+小廳+四廂房

二樓:廂房+樓井大廳    +廂房+     天井  +和式房+天井+樓井小廳+二廂房+天井+小廳+二廂房



     

            慶餘堂前廳 



     

       慶餘堂前廳二樓 


各天井皆設有廚房、水井,亦有有植栽造景。廚房正上方為小巧陽台,連結每個單元二樓

的廳堂與廂房,稱為「磚坪」,居住其中,不需下樓,即可在各單元間暢行無阻。天井既可敬

天祭祖,亦便於生火煮食,洗滌晾曬,賞玩遊憩,使每個單元皆能保有生活機能的獨立性。

每棟長條街屋子的天井,通常互相錯開。因屋體狹長,各家與隔壁鄰居都可聲息相通,甚至

不用踏出家門,也不用踩到地面,即可穿越各家在不見天屋頂所搭建的磚坪,到鄰家與對街去串

門子。

                         

慶餘堂中廳與畚間之間的天井                              從二樓廂房看天井與中廳 







 

註 1:五福大街即為今中山路老街,日治初期稱為馬芝大街。從北到南,依序為順興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長興街。清朝時期,五福大街商家搭建了不受日曬雨淋的街路亭,形成後世知名的「不見天街」。

 

註2:泉順藥局是鹿港知名老店。原店面位於城隍廟對面,由哥哥張天喜繼承祖業,開設老泉順中藥房。弟弟張天能擁有西醫藥劑師執照,先於中山路上租屋開設泉順中西藥房,之後買下黃祖輝位於民族路與中山路三角窗的店面與家屋,開設泉順藥局。

 

   註 3:周定山(1898-1985)本名火樹,字克亞,號一吼。擅長古典詩文創作、書畫、篆刻,尤擅畫墨蟹,亦著力於小說、散文等新文學,以一吼為筆名,在《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發表文章。著有《一吼吟草》,《古詩新語探微》,為日治時期跨越新舊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少時家境貧寒,曾任工廠木工、陶瓷店夥計及布莊學徒,利用業餘時間在私塾修習漢文。1925年曾壯遊大陸,於漳州擔任「漳州日報」編輯,五三慘案後返台。任教於臺中大雅讀書會及北屯漢文研究會。曾加入櫟社,任《臺中新報》編輯,《東亞新報》漢文部主任。亦曾受霧峰林紀堂聘為家庭教師。1942年與友人在彰化觀音亭一帶開設中藥材行「榮泰行」,毀於戰火。二二八事件期間一度被捕,後無罪釋放。1957年,於鹿港成立半閑吟社,擔任社長。曾於黃祖輝事務所一樓講學,又應鹿港鎮公所之聘用,於泉郊會館教授漢文,在鹿港各地傳授書法。晚年遭喪子之痛,貧病交侵,仍教學不倦。

 

註 4:李孟晉曾獲鯤島美展書法創作特選。於香港新亞研究所取得史學博士,之後於香港珠海大學任教。1997年後應台灣新竹玄奘大學之聘回台任教。約於2010年代病逝。 

 

註 5:勵進書法會(1962~1970)是鹿港第一個規程完備且長期運作的書法團體,根據丁玉熙撰勵進書法會展覽專輯序文,書會為「鹿港諸書法同好於互相砥礪,冀求進步時,認宜有一組織,乃於民國五十一年三月由丁玉熙首倡,並經粘文意、李孟晉等共呼應,遂得王漢英、丁玉熙、歐陽錦華、吳東源、張志昌、蔡麗卿、林清輝、粘文意、李孟晉、施國華,按年齡次序共十人,參加籌備成立勵進書法會」 。成員約定每月舉行展覽一次,毎名會員各展出作品一件,由會員按月輪流主辦。最初的展覽場所,即設在李孟晉之父於黃祖輝宅所開設的東海布莊長廊,後來改在李牙科泉源診所舉辦。

 

註 6: 大冶吟社成立於於大正六年(1917)重陽佳節。創始成員為施家本、莊太岳、丁寶濂、鄭汝南、陳槐亭、蔡子昭、陳子敏、許幼漁、朱啟南。每月設有例會,每星期定有課題。其後逐漸融合了鹿港早期「鹿苑吟社」(1897)以來諸多詩社的知名文人,如洪棄生、施梅樵、鄭鴻猷、鄭貽林、杜友紹等,冶英才於一爐。每逢全台聯吟或各地擊鉢吟會,常聯袂前往,載譽而歸。社員施性湍、施江西、施讓甫及施一鳴並稱「大冶四施」,頗負盛名。

 

註 7: 風月報屬於台灣民報系列別刊。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及台灣民報系列,黃祖輝共出現了四次,除了1918年救恤之外,其他在1935年、1943年的三則訊息,都是跟文友交往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