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陳來興對人與環境有細膩敏銳的感受力與同理心。他以文字寫下思辯,以筆觸與顏色,記錄對人、土地萬物的誠摯情感,更以身體力行,不斷追求大環境的改革理想。超過半世紀創作不輟,數量龐大的作品,彷彿台灣地景與常民生活的圖像藏寶庫,紀錄了台灣從戒嚴到解嚴,從農業社會過渡到當代資本社會的變遷歷程,尚待更多不同面向的深入發掘。本文僅試圖從畫家在鹿港的寫生,追摹其畫風與生命際遇的幾次重要轉折。
1970至80年代初期,陳來興的繪畫,大多以自身為圓心,描繪教育工作現場與家庭生活等周遭所見。自1981年告別教師生涯,投入更廣闊的生活歷練,他在都市、鄉間四處寫生,盡情探索自經濟奇蹟後「台灣錢淹腳目」,現代化浪潮中急速變遷的常民生活與土地風貌。他描繪繁華都會人生百態,例如華麗的《西門町》(1988)、《南門市場》(1989)、《迎神野台秀》(1990) ; 在各角落默默勞動的人們《夜晚的工人》(1990) 、《漁市場》(1990) 、《夜晚的豬農》(1991) ; 同時,他進入畫廊生態體系,在新興中產階級的人際網絡中,觀察人性更多複雜的面向。《古董商》(1992) 、《田僑仔》(1992) 。與解嚴前後豐沛的社會力同步,他來到創作能量的全盛時期。
陳來興向來敬佩陳澄波、陳植棋等前輩畫家的改革理想與對公共事務的投入。在解嚴隔年的1988年,他參加五二〇農民請願事件,目睹國家暴力對抗議民眾的鎮壓,為他帶來了巨大激盪。此後數年,彷彿夢靨纏繞不去,他像見證者般反覆描繪警察與民眾的交鋒。1988到1990年間,多幅《五二〇農民請願事件》中窒息的畫面 ;《街頭大逮捕》(1989) 中,黑色的粗曠勾勒筆觸,皆具有緊迫的進行式氛圍 ;《五二〇事件》(1989),則以劇場般的空間部署,呈現莊嚴的悲劇史詩感 (圖1)。
圖1、《五二〇事件》/1989 /182x126cm / 油彩/ 范揚橋收藏。攝於「藝生向陽 2025陳來興回顧展」現場。
這位畫家經常透過自畫像探索自己,在畫布中誠實地告解。他一筆一筆自問並天問,沈澱著自己作為云云眾生一員的困惑與感慨,往往在遇到生命的轉折或衝突時,他畫自畫像的次數特別頻繁。1990年至1997年,陳來興至少每年畫一幅,1990、1991年甚至一年多達三幅 (圖2-4)。似乎他對自我的認知,正面臨著變化位移,畫像蘊含著畫家探索生命的多重皺摺空間,風格各自不同。但主人翁手中,大多拿著調色盤或畫筆,這是之前自畫像中未曾見過的。此時畫家似乎更確認了自己的志業。
在1990年代初期,當街頭運動已進入大鳴大放的狂飆嘉年華時期,他卻安靜沉潛下來,開始探索生活環境的歷史記憶刻痕。彰化市街、童年成長的鄉村、父親的故鄉鹿港、秀水鄉外公家等,都經常出現在畫作中。
以鹿港為畫作標題,目前筆者所知,是從反杜邦事件發生的1986年《鹿港天后宮的老人們》開始。不過1983年《逝去的歲月》背景中,鹿港式的紅磚瓦牆與辜家大宅形貌已隱約出現。1990年之後,鹿港更頻繁的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鹿港文武廟》(1990,圖5)、《鹿港民俗文物館》(1991)、《靜靜的鹿港龍山寺》(1992,圖6) 等。
左、圖5:《鹿港文武廟》/ 1990/ 100F/ 油彩/ 范揚橋收藏。翻拍《藝生向陽 2025陳來興回顧展》/ 2025 / 慈林教育基金會。
右、圖6:《靜靜的鹿港龍山寺》/ 1992/ 60F/ 油彩/ 范揚橋收藏。攝於「藝生向陽 2025陳來興回顧展」現場。
相對於其他畫作中疏朗有致的空間部署,和引人入勝的劇場感,鹿港題材的畫面,既有著從頭開始認識的慎重認真, 卻又顯得複雜糾結,畫面經常被一棵大樹遮蔽視野,層疊疊中還有許多黑色小門或廊道,似乎通向深不可知的過往 。畫家當時彷彿正透過回溯過往,重新認識自己,整理人群與土地、歷史記憶的關係。(筆者最近請教畫家,當時為何畫樹?畫家表示:「因為大樹下總有些人在那裡遮蔭乘涼啊 ! 」頗有禪意且一針見血的回答。)
1990年初期,近半世紀的戒嚴剛剛解除,大多數人對台灣的歷史十分陌生。緣自追溯血脈淵源的好奇,對國族、社會與工作現場的權力關係反思,甚或複雜的大家族歷史恩怨,都使得畫家的鹿港畫作,散發出糾結與較真的氛圍。陳來興的曾祖父陳奇,為清末至日治初期崛起的簳郊慶豐陳家創始人,曾祖父與祖父,皆列名於1907年出版的《台灣南部紳仕錄》中。但父親早年即搬出大家族,畫家出生於父親教書的學校宿舍,童年多生活在自然生態豐富的農村,並未住在鹿港。
畫家父親的老家,位於知名的「不見天」五福大街福興街口,昔日是鹿港最繁華的樞紐地帶。1934年市區改正時,曾為殖民政府重點治理的區域 (圖8)。戰後,家族已逐漸沒落。1992年,他在父親老家騎樓下,面向十字路口對角的玉珍齋老店與淺絳色洋樓 (今已拆除改建),畫下一幅《鹿港老街》 (圖7)。此時,親族大多已搬離鹿港,老家只由遠房堂兄,經營一家小型藥局。
此畫粗曠豪邁的筆觸,與過往其他鹿港畫作的堆疊風格截然不同。其畫面焦點處,是一方空曠的廣場,當中似乎曾經有斑斕的色彩,但目前僅留下擦拭過的模糊痕跡,似乎繁華已煙消雲散,又像是畫家決心清空心中塊壘,去面對全新的人生。就在這一年,他加入了台灣教師聯盟,此後,他長年持續參與公共事務,並經常透過畫作義賣,為NGO社運組織募款。
圖7、《鹿港老街》 / 1992/ 25F/ 油畫/ 摘自《陳來興.繪畫與文字的世界》2003出版。
圖8、1934年的五福大街。畫面右側「協成布莊」右邊,擺設樓梯的施工中樓房,即為陳來興父親老家。此處亦為畫家1992年寫生《鹿港老街》時所在位置。本圖為鹿港街役所委託二我寫真館拍攝市區改正後的福興街樣貌。
1990年初期之後,他的人物作品,更加重視與女性、志業夥伴之間的同理共感。在多幅妻子畫像中,展現比以往更為依戀的情感。畫中人物形象,則從早期的憂鬱,轉為理性、冷靜。這個時期的女性畫像,亦多展現沉穩的強大能量 (圖9-10)。他的寫生景物,則有更多與故鄉、友人之間的深刻流連,例如《農村》(1992)、《花東海岸麻子的家》(1994) 等。到了1995至96年,他以前所未有的豪邁奔放色彩與筆觸,直面人生。《交流道》(1995)、《山腳下》(1996)、《中年的工頭》(1996)、《酒後的自畫像》(1996)..,彷彿要將生命的能量,毫無保留釋放出來。
左、圖9:《抱著希望的少婦》/1977 / 90x72cm / 油彩/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翻拍自《史記 台灣風情 陳來興畫展》/ 2023 /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出版。
右、圖10:《冷靜的時刻》/1994 / 25F/ 油彩。翻拍自《陳來興.繪畫與文字的世界》/ 2013 / 陳來興美術館三版。
在2000年,畫家面臨中風危機前後,他再次連續畫了多幅自畫像。2000年,畫家用鮮豔的藍、紅原色,在眼框、肩膀、胸前勾勒,可想見此時畫家正處於身體不聽使喚的艱難時刻 (圖11)。而隔年的自畫像,一改過往誠實曝露自身脆弱、疑惑,從不美化自己的習慣,以穩定的筆觸,將自己描繪成一位堅定的生命鬥士。畫家昂揚睥睨著命運,似乎在跟自己加油打氣,勉勵自己重新出發 (圖12)。
左、圖11:《自畫像》/2000/ 25F/ 油彩。翻拍自《台灣畫起來 陳來興創作展》/ 2013 / 陳來興美術館出版。
右、圖12:《自畫像》/2001 / 90x72cm / 油彩/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翻拍自《史記 台灣風情 陳來興畫展》/ 2023 /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出版。
這時期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白色開始被大量使用,呈現與過往黑色調主導所不同的輕盈感。他的景物寫生構圖,經常運用簡短有力的筆觸,客觀重現三度空間所見,而色彩運用則越來越繽紛,凸顯了平面二度空間中,油畫媒材所獨具的趣味性。《都市的憂鬱》(2005,圖13)、《仲夏夜之夢》(2007) 等畫面中,斑斕璀璨的互補色彩在白色主旋律的細膩整合下,彷彿百花盛開,呈現交響樂般的音樂韻律感。

圖13:《都市的憂鬱》 / 2005/ 100F/ 油彩。攝於「藝生向陽 2025陳來興回顧展」現場。
2008年前後,他第再次頻繁造訪鹿港,留下了《鹿港廟宇》、《鹿港夜景》、《鹿港小徑》、《鹿港老街》 (圖14) 等作品。此時他已較少描繪知名景點,更多時候,流連於尋常的無名常巷弄或寺廟前。在2009年的《鹿港老街》中,天空、路面的天青、鵝黃及繽紛色塊,帶狀樹叢層次豐富的綠色筆觸,營造出輕快躍動的視覺感受,使街巷中的厚重老屋、雜沓人群,似乎隱遁退位,尋常風景蛻變為一方引人入勝的小宇宙。
圖14、《鹿港老街》 / 2009/ 162x130cm/ 油彩/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 翻拍自《史記 台灣風情 陳來興畫展》/ 2023 /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筆者最近到宜蘭慈林基金會,參觀陳來興回顧展,在展場及典藏空間,看到多幅陳來興100號以上的巨幅油畫,氣勢磅礡令人難忘。其中一幅無標題油畫,與2008年的《鹿港廟宇》(圖15)構圖極為相似。據知,畫家晚年無法出遠門寫生,經常重新塗改自己的作品,有時亦會重畫昔日舊作。而畫家對林義雄先生頗為尊敬,兩人相知相惜多年,典藏於慈林者通常具有特殊意涵。
進一步對照兩幅畫作:慈林版的《鹿港廟宇》(圖16),對具體景物的勾勒筆觸較為粗曠。畫面接近中心位置的廟前金黃色樹叢,處理得更渾圓飽滿 ; 寺廟的黑色大門,改為通透的庭軒與廊道 ; 天際線上新增了兩棵椰子樹 ; 天空與路面,則加上與紅磚廟宇互相輝映的寶藍、灰藍色塊。更動處雖僅寥寥數筆,卻如畫龍點睛,既強調了邀請觀者進入的S型視覺動線,使構圖更具流動的韻律感,亦形成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之間的有趣辯證。與2008年原作相較,此圖更具有讓人流連忘返的生命力。可惜筆者臨時拍攝功力不佳,未能呈現原作強大又親切的能量感。
在創作與人生閱歷的成熟期。畫家對社會運動雖不改奉獻初衷,但彷彿已放下對人為機制的在意,心中自有衡量客觀世界的尺度,自在自足,更專注於在二度空間的創作小宇宙中,營造色彩與造型的魔法。若說畫家在2000年之前的創作動力,是受旺盛的生命能量所驅使,此時的繪畫,則更近似生命修行與繪畫技巧的琢磨了。
圖15、《鹿港廟宇》 / 2008/ 100F/ 油彩。翻拍自《陳來興油畫集》 / 2013 / 陳來興美術館出版。
圖16: 無標題/ 100F/ 油彩 /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攝於典藏現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